第167章 民心(1 / 3)

第167章民心

“明公,你看。”彭羕一脸的兴奋,两只眼睛放着光芒,他放下了孤高的名士架子,有似手舞足蹈一般的抬起手指向僰道县的方向,示意刘璋看过去。

不用彭羕示意,刘璋也看到了僰道县城池前二三里的地方,一群老幼青壮正猥集在路边,人数看上去不少于千余人,恐怕整个僰道县家家户户都出了人,跑来迎接北归的南征大军。

“这就是民心啊!”彭羕意味深长的感叹了一句,自刘璋大军北归以来,一路上所经过的郡县,县民百姓无不是聚集在大军经过的路旁,向南征大军致以问候,虽然彭羕估计,百姓中或多或少有部分是打着看热闹的想法,不过大多数百姓应该是出于对刘璋这位益州牧的拥戴。

“士民倾心,四方仰德。”彭羕拽了一句文,只是说到这里的他嘴巴扯了下,没有继续往下说去,再往下说有些犯忌讳了。

彭羕自觉在刘璋所谋求的大事没有明朗之前,还是隐晦一点好,毕竟朝廷还在,天子刘协也还活着。作为一名士人,言语不能太过直白,不然容易招来刘璋的嫌忌。

‘得民心者得天下。’或者‘天子之位,有德者居之。’刘璋面色没有波动,他在心里给彭羕没有说完的话,补齐了起来。

刘璋半眯着眼睛,一脸淡然,继续打马向前行去,向着僰道县迎接他的一行人而去。

‘民心。’对于彭羕所说的士民对他的拥戴,刘璋心里不以为意,脑中藏着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他,知道民心这种东西,你说它重要吧,它具体也展露不出来哪里重要,你说民心不重要吧,但民心似乎多少有点用处。

就拿眼前的三国来说,若是民心重要,那爱民如子、民心归之如水的刘备,理应夺得天下才对。但事实是什么,是喜欢屠城和强迫百姓迁徙的曹操,从头到尾一路吊打刘备,也就后面争夺汉中一战,曹操老而朽矣,邺城大本营又有汉室忠臣搞事,才输了刘备一阵,不过总体来说,刘备得到了汉中,却没有得到汉中的百姓,前面汉中百姓早已被曹操迁徙到了关中去了,两边汉中之战的结果只能算个五五开。

这是眼前的,中国后面的历史更不要说了,蒙古人什么德行,夺取天下时一路屠城,杀的四川差点成为白地,这样的货色,哪里会得什么民心,却是建立了蒙元帝国,享了一百年的国运。再后面,满清什么垃圾,比蒙古人还不如,不止搞大屠杀,还搞思想上的禁锢和压制,满清统治者更不在乎民心这种东西,但竟是享了两百多年的国运。

因此,刘璋打心底里认为,民心这种东西,锦上添花倒是很好看,雪中送炭用处不大。

刘璋一行人在向僰道县靠近的时候,僰道县出迎的一众人等,自是望见了大军的身影,作为领头人的僰道县县长王国,立即领着手下的一众官吏,徒步迎了上来。

不多时,两方人撞在了一起,王国率先行动,他先是领着手下的僰道县官吏,一齐弯腰向刘璋施以大礼,施礼完毕后,王国拱手道:“若非明公,则我辈皆是惶惶不得终日,害怕叟夷侵扰僰道。今天幸有明公出任益州牧,为我益州百姓出头,荡平南中作乱的叟夷,令我辈无恙,安享太平,国率僰道县士民多谢明公厚恩。”

一言至此的王国领着手下的士民,再一次齐齐的弯腰向刘璋施以大礼,而后王国面露微笑,向刘璋恭维道:“今南中平定,当为明公贺,僰道城内摆好了酒宴,一路上净水洒街,恭迎明公。”

接着上面的话,王国半是辩解半是谄媚的说道:“今日国本无意劳动百姓出迎,只是百姓听闻明公北归,人心欢喜,士民跃腾,自愿出城到了此地迎接明公,国见民意难违,就任由彼等了。”

在僰道县县长王国领着一众士民施礼的情况下,刘璋没有坐于马上,倨傲的受下,他早早的下了马,这个时候,他走上前去,向着王国说道:“僰道士民如此盛情,教璋惭愧啊,我不过是做了一些身为益州牧应该做的事情,何需盛大迎接,。”

刘璋的话一半是谦虚,一半是真情流露,正如他所说的一样,他作为益州牧,有什么样的权利,就要担着相等职责的义务,光享受权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却不为这权利付出分毫,如这般丑陋的行事,他是做不出来的。

只是刘璋的这浅显自然的话,触动了几名站在王国身后,拿着鸠杖的华发老者,这些人都是年逾古稀的长者,活的时间久,见识的人多,目光自是开阔的。这些年来,益州担任郡守和刺史的官员,一个个只顾着大事聚敛,贪婪成风,如刘焉前任的益州刺史郤俭等,少有人为百姓着想,为百姓克定祸乱,开太平于蜀地百姓。

在以前一众虫豸的治下度过不少年月的长者们,见到刘璋这等稍微正常一些的益州牧,心弦不由被扣动,目光中泛起晶莹,饱含起了热泪。

这些僰道县的长者们不顾年纪大,腰板不行了,硬是强撑着向刘璋弯下腰,施以大礼,口中囔囔着:“愿明公万寿。”

在这些僰道县的长者们带动下,对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