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能源和生态(2 / 2)

记名弟子,每年都要往道场里孝敬香火钱,这条财源如今已经超过茶叶生意,成为道场第一经济支柱了。

杨家庄因为势力有些大,而且有杨壁这么个弟子在,一直不太好敲打。

但两边的关系却越来越差,大有水火不容之势。

熊天球正是为此事而来。

刘家堡派去杨庄煤场拉煤的庄丁挨了打,车和人都被杨庄给扣了。

梁子也不是一天两天结下的,两边的人时常互有口角。因为杨庄人洗煤,经常把洮河水染得乌黑,两边还械斗过几场。

这类事情,在农村再正常不过。

说起来,整件事情的起因还是刘学勤自己一手导致的。

谁叫他是个现代人的脑子呢,所以对于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就格外看重。

这些年在他的带动下,刘家堡在河滩地种植了许多树。塞音斯三山现在也茶树遍山,生机盎然。

甚至还冒出来几处细小的泉眼,虽然无法用于灌溉,但泉水甘冽,用来煮茶是极好的。总之,一切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刘学勤索性一次性解决刘家堡的燃料问题,他不许大伙儿伐薪砍柴,更不让烧炭,那就只好寻替代方案。

自然是用煤了,明朝这会儿还叫石炭。

刘学勤顺手就发明了蜂窝煤炉子,还给家家户户盘起了土灶。

现在的年轻人没见过,在烧燃气之前,以前家家户户都用一种水泥灶。灶膛里烧煤屑和碎煤块,不过这种灶得有一个重要配件——

鼓风机。

电鼓风当然不现实,但手摇式人力鼓风机,对道场的技术力量而言,只能说洒洒水啦。

专业盘灶和鼓风机的生意被老娘马宝梅抢了去,说是造福乡梓。

生意好的一塌糊涂。

竹筒、木头,几片薄铁片,齿轮和转杆,就这么些个零件做的鼓风机,马宝梅按一两银子批发你敢信?

他大舅试着往打箭炉那边贩了一批,结果利润比茶叶还高,折成银子差不多三两五两都有人抢。

藏民哪里见过这么神奇的东西?再说他们烧牛粪的,用这么个家伙吹火,那不要太过瘾!

也有人拆解后仿制的,但别家没齿轮和润滑油啊。造出来的玩意儿,就像老太太嚼豌豆,贼费劲!

人家马宝梅早就开发出新市场,生产出工业鼓风机了,铁厂、铁匠铺专用的那种。价格十到五十两不等,那可都是生铁铸的大家伙,绝对物超所值。

可惜明朝工矿业太分散,这块市场远比不上民用。

就这,马宝梅把刘家堡盘弄的富得流油,每年给大伙分的人头银子已经超过三两!要知道如今刘家堡丁口可比十年前翻了一倍不止,已经将近六百口了。

而且分红只是每年收入的小头。大概占总收入的三成,公中存四成,另有三成用于堡子的公共支出,如学塾(大部分孩子达不到道场资格)、修路、植树造林。

还有年底一般会给佃户们搞些福利,米面粮油一类。这在地主老财里头,算是相当慈善了。

回到前文,刘学勤搞这些改造的时候,也同时开展了地质勘探的工作。巧了,就在杨庄后面的马衔山发现了石炭,而且品质还不错。

起码比哈拉沟铁矿的品位好得多,正因如此,这么多年刘学勤都没跟那儿炼铁,只是挖矿石发卖,根本不指着那处铁矿赚钱。

也是他当初经验不足,派熊天球和杨壁去谈买马衔山的事。许是行事不秘,杨庄人知道了山上有石炭。

虽然当时对石炭的应用前景不了解,但杨老爷是个精明人,咬死不肯卖山。

熊天球一直觉得杨壁跟这事脱不了干系,而且那小子鬼精鬼精,明明入了教,却跑去考科举。

虽说师尊没有禁止,但很多弟子都觉得杨壁叛教了。

这件事,刘学勤心里是有些疙瘩的。他就是一个人,再怎么领先时代,也有思虑不全的时候。

特别是除了熊天球这个从小光屁股一起玩的弟子,有时还能平等地讨论问题。其余弟子对他只有尊崇和仰望。

他索性就放开外门弟子考科举的这条道路,但内门是禁止的。而且这些年他愈发发觉,由于朱元璋对官僚集团的高压,士林似乎是个很有前途的传教方向。

但,自己的弟子跑去学儒,他心里是膈应的。

于是便打发杨壁出去游学,顺便参加辛未科会试(明年)。与杨壁一同被派出去还有两个外门弟子,韩虎去了山西,冯理去年跟大舅的商队先去四川,然后转折南下,去了广西龙州。

杨庄石炭场关系到刘学勤未来的产业布局,非拿下不可。既然如今杨庄人不识好歹,屡屡冒犯,是该动一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