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势如破竹(1 / 2)

李绍奇听了,穿起战衣横执武器就出发。

“敌人的大将已经逃跑,大王的骑兵一无所失,现在攻打这些疲乏的士卒,就像摧毁腐朽之物一样轻而易举。大王只管登山,观看臣下为大王破敌。”

晋王李存勖好似忽然惊醒一般。

“如果不是你们这么说,我几乎耽误大计。”

李嗣昭、李绍奇率骑兵高声呼喊着冲向梁军的阵营,其他部队在后面紧跟,梁军大败。

此时,恰巧李晓瑀派遣的天雄六州的后援民丁在山下拉着柴,弄得灰尘弥漫,击鼓呼喊助威。

梁军士卒见山上的晋军忽然俯冲下来,又听见四周战鼓响起,纷纷开始害怕,争相逃跑,自相踩踏。

最终,山脚下到处都堆着梁军丢弃的兵甲,梁军被打死的人几乎达三万。

仅在这一天,梁晋两军损失的士卒各有三分之二,都难以重新振兴起来。

晋王回到军营,听说周德威父子都已战死,哭得十分悲痛。

“丧失了如此优秀的智将,这是我的罪过啊!”

于是,晋王把周德威的四子幽州中军兵马使周光辅升任为岚州刺史。

李绍奇得知后,惊奇于李晓瑀的预测能力,于是,他对李晓瑀的忠心又加了一层。

李嗣源在战场之上,与最喜爱的养子李从珂失去了联系。

而后,李嗣源看到晋军被挫败,也不知道晋王去了哪里,他只知道养子李从珂一直跟随在晋王左右。

有手下士卒对李嗣源说晋王已经向北渡过了黄河回营。

于是,李嗣源率军也踏着冰向北渡过黄河,准备到相州去。

李从珂跟着晋王夺下土山,大败了梁军,战绩赫赫。

转一日,晋王继续进攻濮阳。

守将王彦章由于兵力太少,终被攻克。

王彦章率残兵逃回了汴梁。

李嗣源听到晋军胜利的消息,便立即到濮阳来见晋王。

晋王很不高兴。

“你以为我死了吗?过了黄河准备去哪里?”

李嗣源叩头谢罪。

晋王以李嗣源养子李从珂战斗有功,而没有责罚李嗣源,但是,也没有奖励李从珂。

从此以后晋王对待李嗣源一脉冷淡了一些。

晋王率军坐镇黄河以南的濮阳。

李晓瑀也率军赶来帮忙防守。

但是,天气转暖,黄河开化,大军渡河困难。

李晓瑀渡过黄河后,率先赶到濮阳,立即去见晋王李存勖。

“晋王!我来的路上,发觉大军渡过黄河极为困难,臣建议在黄河寻一渡口,两岸对着建立军寨,中间河上以宽阔的浮桥联通,之后再南下作战时,便进可攻退可守了……”

晋王听了十分高兴,采纳了李晓瑀的建议,并派李存审协助他一起去黄河岸边找合适的地方建立军寨。

李晓瑀、李存审带领随军的民丁最终在濮阳西侧不远处找到了一处合适的空地,在李晓瑀的指挥下,不到月余便在黄河两岸建立起了两座对立的军寨,并在两座军寨之间架起了数道浮桥。

李存审也惊叹于李晓瑀对于工程施工安排的井然有序,效率奇高。

军寨建立期间,工匠们都叫“夹寨”,黄河以北的叫“北夹寨”,黄河以南的叫“南夹寨”。

夹寨建成后,晋王来视察时,给起了个名字,叫做“德胜”。

从此黄河岸边便多了一处专用于渡河的军事要塞“德胜城”,黄河以北的叫“德胜北城”,黄河以南的叫“德胜南城”。

从此,晋王便留下部分守军后,率将领们回到了魏州城。

几个月后,春末夏初,黄河早已完全解冻,恢复了往日的波涛。

梁军也收集了洛阳及汴梁附近的有生力量,重新整训,由梁将贺環率领,前来攻打德胜南城。

梁军从四面八方一起推进,用竹片作索将十余艘战船连在一起,蒙上牛皮,并像城墙一样做了一些短墙和支架等,横摆在黄河上,以断绝晋军的援兵,使他们不能渡河。

晋王亲自率兵前往援救,在黄河北岸摆开阵势,但不能前进。

李晓瑀建议派善于游泳的兵将,游过黄河进入南城。

晋王派遣的兵将见到南城守将后,得知南城的弓箭石头都快用完了,不用多久就会被攻克。

晋王得知此消息后,很是着急,他在军营门口堆了不少金钱丝帛。

“谁有击破贺環战船的好计策,这些就都归他所有!”

其他人都纷纷摇头,想不出好的计策。

李晓瑀也没有说话,但其实他心中已有了计策,但此计有可能会让晋军士兵陷入险地,他怕自己提出来,便会让自己的手下前去实施计策。

晋王的随身护卫将领李建及此时站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