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如何人尽其才(1 / 2)

“臣也是遇到了陛下,若非陛下当初举荐臣,臣便是想推广高产作物,只怕也很难引起神宗陛下的重视。”

徐光启对此倒是看的清楚。

朱由校对他有知遇之恩,自从给朱由校当老师,他的官职一升再升,短短六年就从一个从六品的左赞善升级为从一品的内阁大学士。

升职务速度之快,就连履立战功的孙承宗都比不上,毕竟孙承宗是从正五品的左庶子升上来的。

唯一可以相比的恐怕只有刘一燝了,他从一个从五品的左谕德升到内阁大学士只用了五年的时间。

可刘一燝资历老,是万历二十三年的进士,徐光启则是万历三十二年的进士,徐光启比刘一燝还大了五岁。

以至于六十岁入阁的徐光启在一众阁臣中并不突兀,当然历史上他是十年后他入得内阁,只干了一年就病逝了。

“皇祖父曾经对朕言,当皇帝最重要的是用人,若非徐师傅有这些才能,朕便是想做,也无从下手。”

朱由校知道,由于自己的存在,徐光启比历史同期官运亨通,可官员亨通之下,不知道会不会影响他的著书。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只要陛下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如臣之才,车载斗量。”

“就如同那个宋应星,陛下将他送到了军器局,孙元化对他赞不绝口。”

“如臣等喜欢研究杂学,却有不甘心科考失败的人,并不少见。”

“往往都是蹉跎半生,年过不惑才能得中。”

“陛下设置军器清吏司,让这些人有个好的前程,也能了却心中的执念。”

徐光启认真的说道。

军器清吏司现在有不少,喜欢研究算学、机械等杂学的人,可还想着考取功名,入朝为官。朱由校让人推荐这样的人才,便送到军器清吏司,给他们授予官职,让他们了却了当官的执念,可以安心搞研究。

关键是,还有很多相同爱好的人,到了那里,他们也不会觉得自己是个另类。

“大家都想科举,这固然没错,可全天下那么多读书人,三年一次科举,取材不过三百多人,平均一年才一百多人。”

“要不是怕那些言官的折子,朕都想再开几科,就如同唐朝一般,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诸多科目。”

“现在很多读书人专攻八股文,等到了地方做官,完全是两眼一抹黑,纵然是到各部听政,能学到的东西也有限。”

“以至于很多人当官,身边都带着各种师爷。”

“徐师傅,你说如果朕改变吏治,在地方开设这些杂科。比如乡试多设置几个学科,让算学好的到地方掌管账房、钱粮,明法的担任县丞,这样是否可行?”

朱由校对于现在的科举制度当然不满,只是想要改变,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反倒是如果在地方上进行改革,考中秀才就可以到衙门任吏员,或许阻力会小一些,这样也能让吏员有有上升通道。

一来可以做到人尽其才,二来也省得他们无法升迁,一心想着捞银子。

“看起来这样的确可行,只是想要推行,只怕不是一时之功,毕竟这牵扯天下无数吏员。需要再三考虑,慎重执行。”

徐光启听完朱由校话,沉默了片刻,开口说道。

“是啊,这种事情急不得。”

朱由校点了点头,一旦牵扯到很多人,再小心也不为过。

眼下还是先稳定一下再说,若是有可能在大明推行公务员考试,大家就不必一门心思光想着考科举了。

“方才徐师傅说,军器清吏司多了许多喜欢研究杂学的人,这些人不都是对军械精通吧。”

朱由校想起了方才徐光启说的事情,开口说道。

“当然,其实精通军械的毕竟少数。”

徐光启点了点头。

“这些人也都是人才,若是能有个机构专门让他们研究就好了,不过此事得容朕想想,暂时先把他们安置在军器清吏司吧。”

朱由校点了点头,再这么搞一下,只怕军器清吏司就要后世的两院了。

不过有没有名头先不管,让他们有个地方研究就是了。

说起来,王恭厂已经搬走了,在原地址建设一个军器局研究院倒也不是不行。

这军器清吏司现在什么情况,得找个人打听一下才行。

两人又聊了一会,朱由校便离开了万寿宫。

“叫人去问问骆思恭,现在军器清吏司到底什么情况。”

出了万寿宫的宫门,朱由校对魏朝吩咐道。

“奴婢遵旨!”

魏朝应了一声,停住了脚步,招来一个太监,吩咐了几句,便紧走两步追上了朱由校。

回到了养心殿,朱由校找到新送来的远西奇器图说,慢慢的看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