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朝堂论策(1 / 2)

毕自严的速度很快,早就有所准备的他,在十月十六的朝会之上,提交了早就准备好的奏疏。

随着他一条条的建议抛出,朝堂之上沉默不语的众人,各有各的心思。

“向海外购买大木之事,是否可行?”

这虽然是朱由校提出的建议,可毕自严知道,这种事情还是从臣下口中说出来比较好。

“启禀陛下,臣以为可行。经过历朝历代的砍伐,中原之地早就不见成材的大木,一直都是从云贵深山砍伐。”

“随着这些年的使用,云贵等地虽然也有大木在,不过砍伐越来越困难,对当地百姓来说砍伐大木也是不小的负担。”

“海外蛮荒之地,必定大木随处可见,从他们那里购买,比我大明自己砍伐,想来还要便宜,也能减轻云贵两地还有运送大木,沿途各地的负担。”

工部尚书王佐立刻表示同意。

“内阁以为如何?”

朱由校转而望向了方从哲。

“臣以为,可以先命工部整理好所需的木材,再找泰西商人询问价格,即便是比我大明自己砍伐贵上些许,也不是不能接受。”

方从哲早就知道了这件事情,王佐已经和他谈过,自然也想好了如何回答。

“既然如此,那户部和工部就派人到市舶司让他们询问大木价格。”

这些已经定下来的事情,朱由校也不再多问别人的意见,直接拍板定了下来。

“臣等遵旨!”

毕自严和王佐齐声说道。

“九边吃空饷的事情,朕也早有耳闻,听说很多武将都是举债上任,人称债帅。”

“债帅们如何还债?还不是吃空饷,倒卖军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居然被他们做成了生意。”

“都察院、兵部、五军都督府,你们派出人来,连同锦衣卫的人到九边,给朕查清楚九边现在到底有多少士兵!”

“九边将领若是主动坦白的,朕可以既往不咎,若是还敢欺瞒,决不轻饶!”

朱由校冷着脸说道。

“臣等遵旨!”

被点到名的都察院、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的人,一同出列说道。

“至于盐税之事,朕查看过前朝的记录,宋朝食盐买到三五十文一斤,每斤课税二十二文,每年收的盐税足足有上千万两。”

“太祖体恤百姓,食盐三十税一,我大明的食盐每斤不过售卖八九文钱,可即便如此,各地依旧有许多私盐。”

“去年大明一年盐引不到五万万斤,按照每人每年,食盐十斤计算,难不成我大明只有五千万人口?”

“增加盐引之事,刻不容缓,各地也要严查盐场售卖私盐,以防盐税流失。”

“开中之法已经被破坏,想要恢复并不容易,与其再让商人往九边运量,不如学习陕西,将之前商屯的荒废土地交由百姓开荒耕种。”

“当地的粮食产量增加,自然也无须从外地调拨那么多粮食,此事可以让九边地方着实办理。开垦土地的数量和增加粮食数量,纳入考核。”

“另外各地也要严查,不许当地的藩王宗室、士绅豪族借机兼并土地。边军除辽东情况特殊,其余地方不许进行军屯,一切都交由当地百姓来耕种。”

“只要朝廷税收增加,九边将士的兵饷,自然也会提高,朝廷的账目支出要清清楚楚,不能像现在这样,吃空饷的吃空饷,当地主的当地主。”

“若是九边的士兵都给将领种地去了,他们训练能够得到保证?”

“成祖之时,几十万大军横扫蒙古,如今九边账面上六十多万人,还经常被蒙古人骚扰,其中差距不可谓不大。”

“还有台湾地方,这两年虽然放开了一些,可前往耕种土地的人还是太少。”

“内阁拿出一个方案来,给予愿意前往台湾开垦土地的百姓,免税税收等政策。内地的土地能开垦的都开垦的差不多了,台湾之地比琼州还大,开垦数万倾土地出来不是难事。”

“这也需要台湾有响应的军政机构,保护当地百姓的安全。此外派一些寻矿的人过去,看看当地有没有一些用得上的矿产。”

说完了海外购买大木、严查九边兵额的事情,朱由校又逐一对毕自严的一些措施做出了安排。

其实除了购买大木的事情,这年事情年年都有人提,此时朱由校提出来,大家也没有人反对。

在大明这就是政治正确,谁会脑袋发昏发对呢。

何况朱由校说的这些,并不影响他们的利益,至于说九边的将领,丘八们的事情,和他们这些进士何干?

五军都督府的人倒是和九边有扯不清的关系,可他们也不会反对,还是那句话,这是政治正确。

你为什么反对,是不是你有利益在里面,或者你就是他们的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