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新增三处市舶司(1 / 2)

京营的夏操如火如荼。

一道圣旨也传遍了天下,朝廷新增上海、宁波、胶州三地新开设三个市舶司。

同时所有进出关的货物抽税有所调整,各种货物税率一并发往了广州和月港。

与其一起发出的,还有朝廷将颁布海外贸易准许的凭证,不仅仅是大明的海商出海做生意要凭证,以后外国商人到大明做生意,也需要这个凭证。

每一份凭证不限制船只数量和年限,不过需要缴纳20000两购买。

商户的船只需要在市舶司有登记,凡是没有登记的船只,一律不得进出市舶司。

这件事情瞬间引起了不少的轰动,对于浙闽海商来说,这是朝廷要割他们的肉。

不过水涨船高的道理,他们比水都明白,除了骂几句皇帝就知道捞银子,也就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了。

可对于北方的有钱群体就不一样了,要说北方什么人有钱。

当然是各地的藩王、山西的商人,还有京城的勋贵。

尤其是山西的商人。

他们靠着这些年与蒙古互市,跟女真人做生意,也赚了不少的银子,可谁都不会嫌银子多。

尤其是现在花银子能买散阶,对于他们来说也算有了个上得了台面的身份。

以前他们也想插手海贸,可这事没那么容易首先他们对海上贸易一窍不通,对于船舶之类也搞不清楚。

再说了,山西距离福建、广州太远,他们的手也伸不到那里。

可是山东就不一样了,山西距离山东虽然也不算近,可比起福建那可是近的太多了。

大明出口货物以丝绸、棉布、瓷器、茶叶为主。

虽然南方的茶叶出名,可胶州也不是没有茶叶,崂山茶叶,日照绿茶也都是茶叶。

从南方购买生丝在胶州当地加工,再出售,也能多赚一点银子。

至于说瓷器,汝窑、官窑了解一下,那都是河南的产物,运到胶州也比到上海要近一些。

更不用说自从太祖、成祖开始,山西很多人都迁徙了出去,有不少也是去了山东。

虽说现在将近200年过去了,可到当地多少也能找到宗亲。

藩王也眼馋海贸,可想要插手没那么容易,不过他们也有想法,那就是找朝廷恩赐几张凭证,他们转手可以卖钱。

对于这一套他们玩的很熟练,每年靠着恩赐的盐引,他们都能赚不少银子,完全属于空手套白狼。

至于勋贵们,能打的主意就多了。

北方的军方历来都是他们的天下,海贸先放在一边,先把胶州附近的土地买到手再说。

谁都知道,一旦在胶州设立市舶司,胶州地皮价格势必会上涨。

可等他们兴高采烈的派人前往胶州才发现,地皮早就卖完了。

南京的勋贵们也打着炒地皮的主意,可发现地皮也被人买了。

至于说是谁干的,大家不用猜就知道,肯定是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皇帝。

看完了抄来的邸报,朱由校忍不住感慨,要说捞银子还是自己这位皇爷爷在行。

原本的保证金,直接变成了卖凭证。

哪怕按照现的船引数量,朝廷起码能赚上百万两。

当然商人们也能几个人合起伙来,搞个商号,不过朱翊钧也知道这是一锤子买卖,赚点是点,大头是关税的调整。

“军营到底是锻炼人,还记得小世子刚来的时候细皮嫩肉的,这半个多月过去,我看身子也强健了不少。”

朱由校和陈良弼等人巡查京营,这会正好走到满桂那个千户旁。

“殿下所言极是,这对他确实是个锻炼。”

陈良弼脸上带着笑容,心里却有些发愁。

这孩子半个月前还是白白净净的,现在晒黑了不少,也不知道回家之后,自家夫人会自己说自己。

不过身子骨强健这也是真的,毕竟说是没有特殊照顾,最起码在吃的方面,他们还是比普通的士兵要好一些。

其实不光是他们,普通的士兵也比半个月前强健的不少。

朱由校从自己的小金库掏了些银子,给士兵们补充营养,别的不敢说,顿顿见肉是有保证的。

“若是每年冬操、夏操都能严格的训练,京营也不至于经常被言官们弹劾。”

看着热火朝天的训练,朱由校忍不住感慨道。

听了他这话,陈良弼忍不住想翻白眼。

每年训练说的简单,不说别的,每年得多消耗多少粮食。

若是不训练,这些士兵都是吃家里的,现在训练吃的可都是朝廷的钱粮。

当然就算不训练,这些钱粮朝廷也是会给的。

不过对于勋贵们来说,他们就少了一笔收入。

况且不仅仅是这方面的收入,还有那些被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