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民间疾苦犹未安(1 / 2)

茶伙计乐滋滋地道:“那可不是,虽说我这小茶馆儿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但来往的商队可是不少,尤其前半月,这店里店外可是坐得满满当当,都是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不乏卖茶的茶贩,这蒙顶石花正是前不久从其中蜀商手中购得,据说这可是名茶哩!”

桂枝点了点头:“虽未饮过,但也曾对此茶略知一二。”

茶伙计有些不以为然地笑了笑,问道:“哦?莫非您知道的还能比小的多?”

“不敢当!”桂枝摇头失笑,随后举起杯子看向其中,开口侃侃而谈:“此茶汤色碧清微黄,清澈明亮,记得淳熙十三年时,太祖孝宗皇帝曾亲封发现蒙顶茶的吴理真大师为‘甘露普慧妙济禅师’,称其‘携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吴禅师在上清峰栽了七株茶树,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久饮该茶,有益脾胃,能延年益寿,故此茶还有‘仙茶’之誉。此番得幸一品,果真滋味鲜爽,浓郁回甜,实为不凡。

这一番话道出,却见那披着手巾的茶伙计目瞪口呆。

卖了半辈子茶水,他倒还真头一次听客人给他讲解,而且竟说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

“小娘子见多识广,令人钦服!小的服气!”茶伙计一躬到地,除此之外,店内外其余客人皆投以钦佩的目光。

桂枝回礼一笑,小茶馆儿内气氛欢快。

又饮几口,她突然想起一件事儿,便问道:“小哥儿,方才闻你所言,方圆十余里内的镇子中,就连大户人家也不曾备有冰,这是为何?”

茶伙计闻言又走上前来,无奈地苦笑道:“此事吧,小的也不敢议论,您还是别问了。”

“有何不敢言?”霍弘眉头一抬,将其说到一半的话打断了。

一时间不知怎的,小店内其余人皆是面露愁色。

有一商人模样的男子走上前来,深施一礼后道:“这位壮士,倒也不是这店老板故意卖弄玄虚,一看您二位便是京都来的吧?”

“你怎知?”霍弘问道。

男人摇头叹道:“临安京都周边,若是缺了此物,恐是万万不可的,在下也有幸去过临安,见识过那里的大小茶馆,当下这个天儿,他们每家每户都有冰块降暑,可咱这儿是哪儿啊?且不提离州府甚远,就算是城中,怕也只有那些大官或是极其有钱的世家才有福分受用那些啊!”

话说到这,霍弘沉默了。桂枝亦是如此。

或许是在宫里待得久了,偌大皇宫中最不缺的,往往就是天下大部分百姓最缺的!

且不说那些官办的酒楼,就连寻常的小茶馆都可以做到冰块源源不断地续上,一

进大门儿,仿佛就是入了冰窖一样凉爽。

可谁知,除了临安,竟然各州各地都如此缺乏这些。换位思考,若是他们在这种环境下,自然是想都不敢想那些东西。

聊着聊着,眼瞧着日落山头且笼上了一层乌云,他们也到了该继续上路的时候了。临别时下起了雨,不大不小,解暑正好。

趁着天气凉爽,赶路最为适宜,马车离了茶馆继续朝临安而去,可一路上,桂枝却难免回想起茶伙计和那几位商人的言语。相比他们而言,临安城内的百姓不知道幸福了多少倍,可即便如此,他们还是会有追求不完的事物。

渐渐地,桂枝心里似乎明白了什么。

一人之目,看待这家国有殊途,然于天家而言,又乃另一番景象。或许,赵扩亦未明了此中情愫,毕竟他未曾亲眼看见民间这一幕幕疾苦。可若是能解黎民百姓之忧,百姓必以感恩之心,敬仰并拥戴这位体恤黎民百姓的帝王。

来到临安时恰巧月底,这几日因为沿途频频降雨的缘故,天气并不算炎热,只要不走一些泥泞小路,寻常大道还是方便至极的。

从城门外告辞了霍大哥后,桂枝独自入城。霍弘则是回了篱笆园。

很显然,临安的繁华不会因为各地的贫瘠而有丝毫的改变。

桂枝整理心态回了皇宫,入宫第一件事儿,自然是向圣人太皇太后请安。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桂枝总觉得这一个月的工夫,圣人太皇太后又憔悴了不少。

“奴婢叩见圣人太皇太后。”寝殿内,太后正靠坐榻边儿。

“哀家甚是担心你,一路可还顺?”圣人太皇太后问道。

桂枝回道:“多谢圣人体恤,路上一帆风顺。”

“如此便好!”圣人太皇太后点了点头,稍后却是突然想到了什么说道,“自你出宫后,官家又来过几次!”

她没将话说完,因为她清楚桂枝的心思。

“官家日夜为国事操劳还能想起来给圣人太皇太后请安,实乃孝顺有加!令人欣慰!”桂枝并不想多说什么,对于赵扩近半年来的行为,她有些茫然,不是因为赵扩的作为而茫然,而是因为桂枝当下不知道怎么面对他。

虽然如今他是一国之君,当年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