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忙碌的知府大人(1 / 2)

茂州全城之热闹景象,到了府衙便戛然而止。

这座不知道多少年前修建的府衙虽已饱经岁月风霜,却是茂州百姓心中最为神圣的一个地方,代表了他们心中的正义和公道。

然而,当茂州全城陷入一片翻天覆地的建设热潮中,这里像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只有大门口那只红色的鸣冤鼓显得别样醒目。

楚良才和赵羽桐联袂来到府衙的时候,大堂里面竟空无一人,连个值班的牙医都没有看到,还是赵羽桐独自去了后堂找到李夫人姜氏,一问之下才知道,最近这些天李夏升基本上是不在府衙的,手下的衙役也全部被他派出去了,想要见到他要么知道他在哪儿,要么就等到晚上。

不过眼下李知府到底人在哪里,就连他夫人也不知道。有可能在东郊新工业区,也有可能去城外农田巡视,不过最有可能去的地方却是茂州城外的跨江大桥工地,因为那里现在可是整个茂州城最为关注的一个地方,李知府每天必去一次。

告别了李夫人,楚良才和赵羽桐一合计还是直接去茂州城外的工地上,就算李夏升不在那里,他也可以先看一看物资的准备情况以及清江现在的水情状况。

一路走出城外,远远便看见清江岸边高高堆起的石料,一大群石匠还坐在旁边破石的破石、找平的找平,石屑四散也浑不在意。另一边,有黑烟冒气的棚子里,竟是把铁匠铺直接搬到了江岸边,乒乒乓乓的打铁声不绝于耳。

走近了,发现还有搬运木料、水泥、砂石等建筑材料的,人来人往好不热闹。而且,他们各个场地之间人员各司其职,泾渭分明,很有章法。

倒是有一个公人模样的来回巡视着,打听之下才知道是府衙的主簿柳彦东在此监工,知府李大人还是不见踪影。不过,柳主簿显然是认识楚良才和赵羽桐的,带着他们来到一处简易的棚子下面,倒了两杯茶水后,这才道出了李知府的下落。

原来李夏升一早就来到了工地这边,他也知道楚良才这几日就要来工地主持建桥大事,因此丝毫不敢怠慢。不巧他今天一来就得知建材厂那边水泥供应不上,说是产量有限加上最近茂州城里水泥用量大增,跨江大桥这边暂时还没有开始,因此就紧着先给城里的客户用,工地这边暂时停止了送货。

李夏升深知,建桥工程一旦启动就目前备下的这点水泥那是根本不够用的,而且楚良才还要求赶着雨季到来之前把主体工程建设完毕,眼下必须要协调好各方资源的充足供应,因此便火急火燎地跑去东郊建材厂了。

对此,楚良才什么话也没说,李夏升的担忧也有他的道理。因为不论是当初的轻一厂还是茂州东郊的建材厂,水泥生产都是全手工工艺,产量根本不可能一下子上来。

好在他前一阵儿在五道岭展开了那么大的工程,自然在水泥生产方面下了些功夫,虽然还没有换上全电驱动,工程完工以后也大量减产,仅供应预制电线杆的用量,不过原来的生产设备都还可以正常启动,生产效率也是很高的,他只需通知五道岭继续开足马力生产,水泥供应的事应该不成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发电厂已经开始投入使用,楚良才打算改变原来的以土石结构为主的建桥计划,决定使用钢铁结构代替原来的土石结构,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跨江大桥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大大延长跨江大桥的使用年限。

当然,楚良才在离开烟霞山之前就已经有了成熟的修改方案,因为他清楚本源空间现在贮备的钢材用来修建一座跨江大桥那绝对是绰绰有余,而且在本源空间智能化功能启动的情况下,钢材存储的数量还会源源不断地增加,所以才会有此底气。

要说起来,虽然李夏升目前已经做好了大量物资储备,在楚良才看来也是可以派上用场的。首先为了保持清江两边堤岸的耐久性,大量的石材可以用来加固江堤,江堤修得越牢固,跨江大桥的稳定性就会越好。此外其他的木料、铸铁、砂石等等也都能用的上。

不过为方便后期建桥的便利性,楚良才打算先在桥体上游的不远处,现行修建一座铁索桥,这样的话,后期无论是人员往来还是小型物资的运输都会方便许多,而且修建铁索桥并不复杂,有李夏升直接安排在江边上的铁匠炉,这个问题就更好解决了。

正好趁着修建铁索桥的时间,楚良才需要安排人尽快完成从烟霞山到这里的电线架设,两头同时架设,速度定然会加快许多。

还有二号仓库里大量的钢材,也要组织人运输出来。五道岭的工程运输车目前只能送到白云涧,到茂州城外还需要马车来运输,因为楚良才根本没打算现在就把拥有工程车的事情暴露给外界的人知道。

不知不觉天色已临近黄昏,楚良才带着赵羽桐沿着江岸漫无目的的走着,一边观赏清江的风景,一边向她讲解跨江大桥的改建计划。赵羽桐听的很认真,不时望向楚良才自信飘逸的身影,以及江对岸广阔无垠的土地,感觉到他心中一定有个宏伟的计划将通过这座跨江大桥徐徐展开。

赵羽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