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环山依水(1 / 2)

魏昭堇恨不得脱离队伍,一笔一划地将眼前看到的物件全都记在她的杂记中。

太子元明一行人的行踪并不算是秘密,幽都府的官员本打算在城门口迎接他,昨晚突然收到元明的手书,言道众人在府衙相迎即可,不必大张旗鼓地在城门口候着,这也让一行人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幽都府的盛景。

太子元明的眼神透过车窗,总是忍不住往身后的轿厢瞥去,却总也不见有人伸出头来,只能勉强得见一只略显白嫩细腻的手,不停地在撩放车帘。

马车行驶了一会后,便到了幽都府门前。太子元明与魏咸信等走下马车后,幽都府官员与一行人见礼,将众人请进了府衙。

落座后,幽都府官言道,已经为太子元明与魏咸信准备了一处幽静的别苑,可随时下榻。

“不急,方才一路过来,幽都百姓安居乐业,商旅往来频繁,足见你的用心。父皇命我等前来,乃是考察幽都府是否有成为大周新都的资格,想必魏大学士也想尽快完成父皇交代的任务吧?”

冷不丁被点名的魏咸信,只好顺着太子元明的意思,微点了一下头。

“殿下说得在理,当务之急是从内至外评定幽都,还要劳烦府官将幽都建城以来的所有文书,有多少拿多少。此行,内阁特意派了不少年轻人随行,我会让他们都翻阅一遍,再摘取其中有关营建新都的有利与不利条件,整理呈报殿下。”

元明一听,魏咸信所言,确实能够让他们从时间上最大程度地将幽都城了解透彻,因此并没有反对魏咸信对府官下达的命令。

趁着内阁整理文书的间隙,元明还打算在玄甲卫的护卫下,四处走走看看。一国之都,除了内里,还有外在。元明想出城一趟,看看幽都城未来扩建所需的土地,是否充足。

大周如要在幽都营建新都,不说太祖世宗,自柴宗训而始,后代帝王的陵寝也必须先定下来一个大概位置。

此行陪同太子元明考察幽都府的人中,就有民政部专司负责帝陵选址的官员,他们的任务便是在幽都周边择定几处风水宝地,这也是影响幽都府是否能够顺利成为大周新都的重要因素。

太子元明与魏咸信各自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地忙着分内之事。

魏咸信已嘱咐过其女魏昭堇,除了莫要出现在太子元明跟前,其余随她做主。

为保周全,魏咸信还特意留了几人保护魏昭堇的安全,以防发生任何意外。

幽都城在幽云十六州尚未回归大周之前,已有不少契丹人定居此地。北辽与东丹相继消亡后,他们并没有随之消失,而是与当地汉人融合成了一体。

这群人中,不乏契丹贵族后裔,他们表面上虽已接受了大周的统治,但内心深处始终对两族之间的仇恨难以释怀。

他们痛恨当初投入大周阵营,不惜万里西迁的耶律道隐,却十分敬佩已在北扶桑洲重建东辽的耶律贤之子耶律隆绪。

不少人从往来大周与扶桑洲的商团处得知了东辽的存在,选择投奔耶律隆绪。

剩下的人则选择蛰伏于幽都府中,掩藏他们契丹族的身份,试图与当地百姓和平相处。

奈何,异于汉人的外观样貌与民族习俗,总会让他们屡次暴露在人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柴宗训早已下旨,无论大周往后将何处纳入版图,其民一律视作大周百姓,拥有与大周子民同等的地位与权力。

只不过律法终究仅是律法,放到现实中,契丹族人或许还要花费不少时日,才能彻底融入大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周子民。

如今,他们只能战战兢兢地生活在幽都府中,为生活所迫,干起了卖苦力的活计。契丹人向来极重弓马,落魄至此后,他们不得不将自身本领当成“吃饭的家伙”,依靠打猎为生。

魏昭堇在入城之时,在集市中所见的一部分打猎所得,正是他们转卖给城中摊贩与过往商旅的收获。

魏昭堇得了其父的许可后,立马就往城外跑去。她亦知,若是想要衡量一座城池是否有能力成为大国都城,其可供扩建的范围一定不能太小。

眼下,幽都府的规模不过是一座仅能容纳数十万人的城池,若有一日,此地成为大周新都,势必会有超过百万人聚居于此。

魏昭堇思忖片刻,便令几名随从陪同她出城,查看一番幽都府的水系脉络。

幽都本就是运河中的重要一环,魏昭堇此举不过是想确认一下,此地的水量是否能够支撑一座百万人口城池的日常所需。

太子元明的想法与魏昭堇不谋而合,他的脚程快些,已围着运河走完了一圈。

“此地环山依水,确实不错,若不是四代一直未能将幽云十六州拿回来,在此地建都也未尝不可。”

元明十分钦佩柴宗训的眼界,他的父皇恐怕早已在图纸之上,看出了此处的地理优势,只是想要借此机会间接“说服”他这位储君。

一开始元明出京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