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堂堂正正做人再做皇帝(1 / 3)

大明,洪武十年。

回到了坤宁宫的朱元璋和朱标俩人坐在榻上,面面相觑。

朱标还是年轻,有点忍不住,问:

“爹,您觉得老四这次说的那两京制的法子,如何?”

朱元璋拧着一双眉毛,摇头说:

“虽然听起来不错,老四说得头头是道的,但他们争论的事情也不无道理。”

“老四自己都是那种出身路数,他绝不会封藩王的,北边必须有人守着,放弃应天府直接搬走又格外显得他得位不正,所以他必须搞两京制。”

“只是,先生曾经大略讲过历史上老四即位后做了些什么事情,历史上和现在他提出来的两京制区别太大,咱还真说不好”

父子俩虽然没有刻意打哑谜,不过旁边的马皇后听得太迷糊了。

她凑过去一些,低声问:

“你们说什么两京制呢,跟我也说说呗?老四弄的?”

马皇后倒不是很在意政务,主要是一直听说朱棣后来登基,似乎还把大明弄得有声有色的,所以颇为好奇自己家这老四的想法。

自家媳妇,朱元璋当然也不会避讳什么,就大概跟她说了说永乐二年那个朱棣的打算,以及后来众人议论的内容。

说完,他摸着自己下巴上的胡子,琢磨道:

“还别说,从前咱没考虑过迁都去那边,今日这么一听,北平倒确实是个不错的地方。”

朱标有点无语:

“您以前难道不是心里膈应那里曾经是元大都吗?”

诚然,大明立国时定都应天有多重因素,或是因为朱元璋本身在南边起家,或是因为立国时南方还有不少需要扫清的敌人,不过北平曾经是元朝国都这件事也有一定影响,老朱没打算过往那边走。

对于儿子的耿直,朱元璋翻了个白眼:

“哪怕北平不是元大都,咱也不会想到搬去那儿啊。”

“那地方除了元朝,再当国都,往前推可得推到春秋战国了,咱中原那么大的地方,能定都的地方何止几个?”

“你看,李二今天说的长安,就是咱大明的西安府,那里是十三朝古都,还有隔得不远的洛阳,或是正儿八经地处中原、当过大宋国都的开封府,又或是现如今的应天府,要说定都,哪里都比北平更先入咱们的眼睛。”

“若非老四那时候是在燕地起家,他也不可能撒手就往那儿迁都啊。”

马皇后与朱标对视一眼,都看出这老家伙是在口是心非。

嘴上说着北平不如其他地方,但他们俩是这世界上最了解朱元璋的人。这人要是没动心思,也不会琢磨这么多这么久了。

顿了顿,朱标无奈道:

“爹,您要是也想往北边走,那大可以商量商量,有话直说嘛,现在这殿内就咱们一家三口,您支支吾吾地做什么呀?”

朱元璋不吭声。

他确实有点动心了。

应天府虽繁华富庶,距老家凤阳也近,但归根到底这地方终究要换的。

别的不说,既然如今将藩王都收回了京城,北方无可信之人镇守绝非长久之计。国都要么往中原靠,要么往西北、东北靠,总之不能一直呆在南方沿海,否则,南下之后偏安一隅的大宋就是下场。

朱元璋是打过元狗的,他最清楚草原上那帮人是什么德行,就算今日把他们打怕了打跑了,他们也会如烧不尽割不完的野草般,过十几年几十年后又冒出来一茬。

看看,明末那崇祯皇帝不就是被内乱的大明和犯边的鞑子给夹死了吗?

“北平看着合适,可咱也担心后头会不会再冒出来像朱祁镇、崇祯那样的傻蛋,叫人给打到家门口来啊。”

朱元璋终于嘟囔出声:

“老四的种有问题,你的种也没好到哪去,历史上咱把江山交到朱允炆那蠢货手里时,肯定是给他把路铺得平平整整的,他但凡有一点脑子都不可能被老四给打翻。结果呢?硬生生叫老四给逼上绝路了!”

朱标想翻白眼。

但他再受宠也知道,自己现在要是对着老爹翻白眼,等会儿就得躲在娘亲背后秦王绕柱了。

所以朱标耐着性子再问:

“那您觉得这国都定在哪個地方最安全?”

老朱又不吭声了。

朱标叹了口气:

“爹,要是皇帝不行,随便把国都放在哪里都是一样的下场。”

“西安府那地界,您也知道是十三朝古都,可那就一定安全了吗?秦灭之时刘邦入关占咸阳,汉末三国不必多说,隋末时李渊从起事到占长安只用了半年,唐末黄巢杀入长安、天街踏尽公卿骨太多了。”

“咱们所在的应天府,以及大宋的东京开封府,您要说亡国,哪里都亡过国。”

朱元璋抹了把脸。

他当然知道儿子说的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