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酒醉的迁都(1 / 2)

去华州的危险,远远超过李克用等所有人的想象。

而此时的昭宗皇帝,也根本不是李九娘想象中的独断乾纲、万民之上的圣人。

枯守在韩建划拨给皇上的所谓“行宫”里,他的行为举止让人大为惊诧。

堂堂大唐皇帝,居然在以泪洗面!

前些日子,同华节度使韩建上奏,说覃王李嗣周等阴谋作乱,臣先行处置,将十一个亲王一起逮捕,之后诛杀在石堤谷。臣未得圣旨,先斩后奏,罪该万死。

昭宗览奏后,就完全呆住了。

这一群年轻的亲王,大唐皇室的未来,前些日子还与朕一起慷慨激昂,怎么现在就阴阳两隔了?

不是已经让郑綮给他们下旨了吗?

紧急召见了郑綮。

郑綮回奏,的确是当面宣读了圣旨,可是后来,同华节度使的军队禁止宗室离开,随后在韩建亲自带领下,将亲王们尽数逮捕起来,押送石堤谷杀害。

就是自己,当时也被韩建手下捉住。韩建阴森森地说了一句话。

“郑相等人,反迹尚未查清,且放了他。”

郑綮向昭宗说了这些情况,君臣两人都明白了。

只要朱全忠想杀谁,谁就是“谋反”,而且“反迹确凿”,所以“臣先斩后奏,罪该万死”。

谁是忠臣,谁是真正的反贼,三岁小儿可知。

但是一国天子却无可奈何,只能让郑綮先返回下处。

自从攻打晋国失败,十万禁军覆灭以后,圣人已经完全失去了与梁王叫板的资格。之后也想过重建殿后四军,但刚刚起步,新任命的都统李筠就惨遭暗杀,连家眷都被罚入青楼为妓。这件刺杀案的严重后果,就是文武百官对梁王言行,一概都噤若寒蝉。

李筠太惨了。

谁都不想成为第二个李筠。

意识到处境危险的官家,马上决定依附李克用。可是却被韩建一番涕泪俱下的劝谏,竟然在华州驻跸!

昭宗终于意识到,自己的一念之差,竟然成了一失足成千古恨!

自己当时是什么念头?看着圆脸上满是忠厚表情的这么个大汉,竟然一把鼻涕一把眼泪苦苦劝谏自己切勿北上,自己竟然相信了他!

当然,也不仅仅是被韩建的鼻涕打动。从内心来讲,韩建是自己招抚的人,从三帅犯阙的犯罪阵营里招抚过来的,为了证明自己圣心博大,证明自己识人精准,他还给了韩建一个“京畿都指挥使”的职位,把京畿的治安权限交付给韩建。

为什么?

就是想说明,圣天子用人不疑!

现在到了韩建的地盘上,怎么能怀疑韩建的忠诚?

但是现在,就是这个韩建,一举杀死了十一个亲王!

杀光了皇族,哪里还有銮驾车仗?

散驾了!

散驾的意思,就是江山易姓!

愤怒让昭宗失去了理智。是的,你杀了朕的侄儿们,朕要你的脑袋!

昭宗在早朝时,向文武两班咆哮着,下令立刻捉拿凶犯韩建。

但是,谁敢?

韩建的背后,可是朱全忠!

圣旨,口谕,通通无效。

文武官员们,现在都只能明哲保身,苟延残喘。

昭宗无奈慨叹,他只有像老母鸡那样展开翅膀,将自己亲生的九个皇子,包括太子李裕在内,统统关进了自己所在的“行宫”,与自己共同生活。

与朕同在,看谁还敢来杀人?

这一来,的确没有人再来杀这几个皇子,这几个昭宗亲生的皇子幸存了下来。

德王李裕等人,在这种惊险的形势下,也的确非常老实。

不老实怎么办?韩建那厮,真敢杀宗室藩王啊!

不知道李九娘看到这一幕如何想?她还以为皇帝所在的华州,是什么王法森严的地方。哪不知,就连她那些堂兄堂弟,都因为不在天子身旁,就惨遭杀害!

如果说,昭宗还能保护谁,那也就是他目力所及的范围了。有人形容政令低下叫“令不出城门”,此刻的昭宗皇帝,却是“令不出目力所及”。

但是连独自垂泪悲伤也做不到了。

柳璨来了。

他转上了梁王的奏折,请官家迁都洛阳。

朱全忠已经想好了。既然官家想迁都,那为何不去洛阳?

你能投奔李克用,你就不能到朱某的地盘上来耍耍?

昭宗非常悔恨。

悔恨自己,当初怎么就相信了韩建的鬼话?车驾怎么就留在了华州?为什么不勇往直前,直奔太原?如果自己当时不顾韩建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哭谏”,如果自己当时能硬起心肠,一鼓作气到了太原,今日局面,是否还会如此?

世上没有后悔药。

不过有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