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219,小事情(1 / 2)

何雨柱一开始是应付,把轧钢厂车子的耗损,以及维修费用,跟别家车子的这些开支,做了个对比就报了上去。

却并没有通过,在轧钢厂内部就打了回来。

原因很简单,杨厂长要求的是你现在用多少,能节约多少。

而不是别人用多少,你比别人节省多少。

这话有点绕,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常教孩子的那句话,~你得跟自己比,要一天比一天优秀。

如此而已。

当然,杨厂长的眼皮有点浅。大领导让他关注厂里,他就只是盯着厂里。

这也就是位置决定着脑袋的原因。杨厂长从来没有想过,全国那么多汽车,如果每辆车都能节约那么一点,那又该是多大的一笔。

从原剧里也可以看出来,杨厂长这人,不是不活泛,不然也不会带着放映员跟厨子去大领导家拉拢关系。

但对待工作,思想的僵化是肯定的。

………

一种氛围一形成,那么在里面的人,就会越发的尊重这种氛围,而且在上面作出成绩。

比如吃吃喝喝,一帮人在一起吃吃喝喝惯了,总有人想玩出新花样。

而汽车班也是如此,都习惯了何雨柱立下的那套规矩,而且从这套规矩里发现了实际的好处。

那么必然就是,所有的司机,都会自发的遵守,以及完善这套规矩。

细化,都是从小到上慢慢出现的,然后再被某一个有眼光的领导用文字总结出来。

何雨柱别的没有,但对于司机师傅们细化出来的东西,总会拿着跟记忆里的事情作比较。

感觉比原来便利了,那就执行。

当然,过程中,也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

拆拆装装当中,出现最多的问题,就是螺丝螺母的滑丝问题。

这个原因很多,螺母材质,热处理什么的不达标,还有就是平时操作时不注意的问题。

比如,现在几个年轻司机就对着一个滑丝的螺丝在头疼。

这种事情很常见,麻烦有,但太常见了就是大麻烦了。

生产技术跟不上,必然是这样那样的小差距,小差距累积多了,也就成了大差距。

像车子上的螺母螺丝,难免有损坏,一般出了问题,就是换一颗螺丝而已。

但当时对于这方面的标准执行还真的没什么标准化,所以质量好的,质量差的,就得看个人运气了。

这时候的维修保养什么的,哪怕何雨柱再细化,也难免暴力敲敲打打的事情。

三敲两敲,再加上产品原本的质量问题,所以这些东西的生命力短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这种事情,像常师傅这样的老师傅都是处理出经验出来了。

搞了一块小纸皮垫上,把螺丝拧了下来,就是往废品箱里一丢,然后直接换了颗新螺丝。

那时的扳手,还是以普通扳手为主,活动扳手那种,也就是u字形,往里面一卡,能包住四个面。

稍微拧几下,用力不当,或者没卡准,出现滑丝问题就很常见。

所以大车班的废品箱里,这种滑丝的螺母螺丝很多很多。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有那么一两个有心人关注到了这个,并把这个事汇报上去。

事情就到了何雨柱这里,这种事,指望厂家生产合格率百分百的螺母螺丝,那就别指望了。

自然何雨柱他们就只能在维修工具上想办法。

一个小学徒笑道:“要是能在拆卸过程里,把整个螺母全部卡住就好了。”

常师傅也笑道:“梅花扳手不就是嘛!”

小学徒摆摆手,示意不是这个意思,想了半道:“我说的是能对准的。一对上去,就能牢牢卡进去的。不像普通扳手或者梅花扳手那样,卡到一点边也能用劲,那样不就损坏少了。”

这个就是力的使用问题了,何雨柱也不懂这个,但他知道解决办法。

后世的套筒扳手,就是对准了基本上就没滑丝的可能。

而且他们这边是轧钢厂,生产飞机火箭生产不出来,生产最简单的套筒扳手还是手拿把攥的。

而且说白了,除了内部菱角硬化方面,套筒扳手其他真没什么技术含量。至于以后带扭力的,那就是另一个技术层次的问题了。

想到就做,这种事情原本根本就不用请示路科长什么的。找几个个老师傅,打根烟,就能做出来,然后淬火退火的事情。

但现在却是不行,要节约嘛。

现在杨厂长的眼光就盯在车间上呢,别说干私活,就是稍微废品多一点,车间主任车间班组长都是挨个的批评下去。

于是何雨柱也只能把东西画了出来,让路科长交给了技术科。

这种事,按理来说也就一个小干事,重新画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