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冯长卿是个好同志(1 / 1)

丰余算是彻底废了,但是大隋不可以就这样完蛋。李风和李纯昂实在是难得的忠臣,庆立临死前对他们充满期望的眼神他们现在依然记得,他们不希望辜负庆立的信任,也不希望天下再次陷入战火之中。

丰余没救了,不过丰余的儿子顺统(杨政坚登基后的年号,写了三章了我终于肯改称呼了()还没废,李纯昂和李风决定要好好教育顺统让他成为一位明君——至少比他的父亲好。

李纯昂教顺统文学,李风教顺统武艺,两人分工合作,让顺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顺统的悟性很好,让二李心里有了些安慰。

现在说回丰余。说实话,正常人真的很难理解丰余的所作所为,他不处理政务,还很不喜欢大臣。不喜欢大臣挺正常的,但一百个皇帝里会有一百个对大臣一边烦着一边用着,丰余是第一百零一个。

既然不喜欢,那就都杀了。

丰余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在朝大臣让他砍了个一干二净。

丰余做到了朝廷的最高境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按理来说,丰余下一步就是去孤舟上钓江雪了()

丰余的政府,基本属于无政府,如此看来,丰余是个无政府主义者,在古代能有如此先进理念,值得表扬。

够了,好话说够了,再说下去我吐了。坏话也不说了,写丰余“壮举”的篇幅太多了,该写写顺统了。

事实证明,李纯昂和李风是顶级的家庭教师,从丰余六年(1419年)干起,到了丰余十一年(1424年),刚满八岁的顺统就已经文武双全了。

他知道要救济天下,要励精图治,要做个圣明的君主……同时也知道自己的父亲不是什么好东西。从这一点看,顺统比他的父亲丰余不知道要强多少倍。

在丰余八年(1421年),丰余终于明白了没有大臣日子是不好过的,所以他重新用起了科举制度,新搞了一批大臣进入朝廷。

虽然丰余没之前那么蠢了,但是他依然是那个自私的丰余。

丰余九年(1422年),陕西大旱。

工部尚书上奏折:“今年陕西大旱,陕西百姓颗粒无收,望陛下开发粮仓,救济百姓!”

丰余:“百姓没吃的,和朕有什么关系,又不是朕没吃的。”

工部尚书:“可是!”

丰余:“行了行了,你走吧,朕不用你了!”

丰余九年(1422年)的工部尚书,名为冯长卿,今广东东莞人,字元正,庆立二十二年(1410年)生人,丰余八年(1421年)探花

要描述这个人,用两个词足矣: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至少在顺统五年(1439年)之前是这样的。

在走上那条偏激的不归路前,他是顺统最勇猛的战士,最忠心的战友。也是李纯昂除李风外最知心的朋友。

后面的事姑且就不说了,起码现在的冯长卿一心为民,在他看来,丰余的行为涉嫌违法犯罪,不可饶恕。

但谁让人家是皇帝呢。

有心无力啊!

冯长卿落寞的收拾自己的东西,打算离开长安。在他离开长安之前,李纯昂找到了他,让他来做太子宾客。

冯长卿想了想,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