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2章 我们是站在时代前沿的人(1 / 2)

当初白佩佩要把研究所挂在宁山书院的时候,就有人不同意,觉得这一个是搞技术的,一个搞教育局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按他们的想法,研究所就应该借鉴朝廷工部的管理方式,把技术员当“牛马”,交给朝廷派来的官员管理。

白佩佩肯定不乐意啊,这研究所是我建立的,人才是我一个个扒拉到碗里来的,这边才成体系,那边朝廷就要派人来抢功了?

不行!

绝对不行!

白佩佩表示:研究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做研究是为教育出更好的人才,让宁山书院毕业的学生拥有更强的生存能力,谋一家之“幸”,我们绝对不会把研究和教育割开,分到什么工部去。我们的研究院,就是教育的“附属品”。

宁山书院归国子监管,研究院归宁山书院管,就这么简单。

如果朝廷要派人来,可以,那就跟之前的农学官一样,统一送到研究院“学习”,有本事就上,没本事就走。

刚好,农学研究院有一套成熟的体系,所有农学官来了以后,都必须抛下自己的身份,跟所有被挑选过来学习的泥腿子一起学习。

学得好了,就参加考试。

通过考试的,可以选择留下来当“农学先生”,也可以返回原岗位,奔赴全国各地当“农学官”。

一般来说,只要是认真学的,通过考试的,当他们被派往全国各地时,更容易出成绩,也更容易升官。因此,当时的农学研究所又叫“镀金项目”。

前仆后继,来了许多人。

越来越多的人镀金成功,那么慕名而来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到了胡图的物理研究所成立,有些有门路的匠人也奔赴而来,有学了本事走的,也有觉得这里不错,选择留下来的。就这样,物理研究所成了今天的样子——宁山物理研究所、胡图物理研究所。

前者属于宁山书院,后者属于胡图个人。

进前者,研究的项目更宽泛广博,进后者就是金字塔部门,但研究的东西以胡图为主,他研究什么,他们就跟着一起研究什么。

研究出来的成绩,当然不是一个人的,而是根据本项目“贡献积分”分划等级,获得不同级别的奖金、专利费等。

有的人前期急着出成绩,那么加入像胡图这样的大佬团队,就很容易获得那么混那么零星一点的奖金、专利费等,即使不是很高,但也足够生活。

当生活费攒够以后,资历和经验都有了,那么便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项目,或加入或申请独属于自己的独立项目。

申请独立项目也是有要求的,一个是要看你之前有没有成绩典范,一个是要看你这个团队有哪些人组成。团队伙伴贡献积分越高,那么项目获得的项目奖金越高,通过的可能性也越高。

项目打分分两块,一块由人事部组成,由他们根据团队人员历年成绩与项目困难程度对比打分;一块由更高级的研究员们交叉打分,评估项目困难程度与项目人员完成情况。

最后还有一个“项目跟踪”,主要是用来跟踪项目完成以后,该项目成果进入社会实践层时,它能起到多大作用,对社会发展有何良性影响。

影响越大,后期评分越高,那么未来这个人参加各种荣耀评分、退休福利之类的也越容易获得高分。

所有的制度都在不断地完善当中,白佩佩一直都有跟踪观察,每年都会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关于制度的制定与调整也有自己的“自省制度”,防止制度过于僵化、刻板,无法满足各个层级的研究人员的经济需求。

白佩佩表示:“研究员也是人,他们也有一家几口要养,既然我把他们领入了这个领域,那我就要努力保证他们的生活水平。顶尖的研究员,他们即使不靠荣耀和福利,光一个专利费就能养活他们,但是生活在底层的普通研究员呢?

不是所有人都天才,也不是所有人一生都能创造出那么多让人震惊的发明。也许他们大部分人都芸芸一生,就像一颗螺丝钉一样,看着不起眼,但他们确确实实也付出了,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对于这部分人,各种薪资待遇、荣誉评级、等级评定、退休福利之类的,都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日常生活所需,让他们能够在经济生活之外,将更多的精力和专注度放在研究上。”

所以,她愿意给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保障性住房,愿意为他们养老,他们的子孙后代可以优先进入宁山书院,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部。

人和人是不同的。

不是所有人都像胡图那样没有情商,但也不是所有科学研究人员能够像她或者夏厚德这样拥有脑子,以免被这个吃人的社会给吃了。

白佩佩努力创造一个“和平安稳”的研究环境的同时,也在努力培养更多“人情练达”的社会研究人员、管理阶层,也在给科学家们“上课”。

只不过,不是所有科学家都来上“人情世故课”,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