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0章 迁都(1 / 2)

女帝陛下的亲自嘉奖,那可真是不容易得到的呢。哪怕只是口头上的赞赏,也让人感觉莫大的荣耀,仿佛所有的辛苦都得到了肯定。起码下一个阶段的考功,他们应该算是稳稳过关了。

毕竟,吏部的人总不至于跟陛下对着干吧?陛下说好的,吏部的人非要评一个差,这种情况在朝堂上可是少见的,除非朝堂上有严重的争斗。

但现在谁都知道,朝堂完全处在女帝的控制之下,无论是行政还是军队,都被她牢牢把握。而北疆王听说根本都不上朝,应该是回了北疆。

所以现在女帝一说他们好 那基本上就已经板上钉钉了,至少一两年内他们不用太担心考功的问题,甚至有可能往上升一级,这就是后话了。

在一片喜乐的氛围中,女帝又淡淡地开口了:“至于目前我大乾的形势,诸位也是了解的。朕还朝时间不久,一切都是百废待兴。在朕拿下京城之前,逆贼夏斌实行了长时间的封锁,导致京城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更早之前,晋地的一场大旱更是让无数家庭破碎。这些年,唯有江南维持得不错,这都离不开诸位的努力。来,朕再敬众卿一杯。”

众人连忙称谢,一同举杯,场面更加其乐融融,好似一家亲。

放下杯子后,夏芷安继续说道:“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地方就在于京城。如果京城也能发展得像江南的金陵一样好,那这大乾的天下,朕也就能安心了。”

“陛下过誉了。”有官员回应道,“相信京城一定能在陛下的带领下焕发生机,此乃大乾之福也。”

夏芷安点了点头,接着说道:“江南之福就是大乾之福,反之亦然。江南之地,天下最为富庶,人民也最开化,是真正的礼仪之乡。我当时就曾想过,在江南和京城之间修建铁路,使两地能够更快地互通有无。而不是像现在,只依靠陆路和一条运河连接。如此一来,两地的交往必然更加密切,无论是经济还是人文,或许都能有所促进。”

听到这话,刘小勇等众官员立刻警觉起来。他们心里明白,陛下还是在为那火车的事情打算。

然而这火车是万万不能修的,树老会已经达成决议,江南的世家以及和世家有关联的官员基本上都会反对。即便不是明着唱反调,但暗地里的阻挠绝对不会少。

不过,听女帝刚才说的那一番话,倒也确实有几分道理。只是,她还是太年轻了,有些想法未免幼稚。刘小勇等很多金陵老成持重的官员都这样想着。

夏芷安轻轻地继续说道:“朕当时提出修铁路连接京城和江南的构想,确实引起了不少反响。朕也收到了许多的反馈,其中不乏深思熟虑的见解。在座的诸位中,就有很多人给朕上过书,朕都一一仔细读过。”

说着,她的目光中流露出感激之情,“诸位对国家的忠诚和担忧,朕都看在眼里,感激在心。你们所提出的观点,都极富道理,让朕受益匪浅。”

这时,夏芷安抬起头,目光淡淡地扫过每一位官员,最终定格在了刘小勇的身上。她微微一笑,说道:“比如刘大人,就曾经在上书中深刻论述过京城的重要性。”

刘小勇听到自己的名字被提及,立刻正襟危坐,神情肃然。

夏芷安继续说道:“刘大人在上书中写道,‘一国之京城,首重教化,以礼乐为先,人文次之,经济则要有再次之。’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朕。京城作为一国的文化中心,确实应该注重教化和礼乐。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京城发展的根基。而经济的发展,虽然重要,但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繁荣。”

夏芷安顿了一顿,目光仍然停留在刘小勇身上,“刘大人的这番话,让朕更加坚定了对京城发展的方向。朕认为,我们应该在保持京城文化底蕴的同时,也要推动经济的发展。这样,京城才能真正成为一国的繁荣之都。”

听到这话,刘小勇心中一阵惊愕,感觉像是被巨大的惊喜砸中,但又带着一丝丝不安。

他揣摩着女帝陛下的深意,知道这位年轻的女帝绝非政治新手,她的每一句话都必有深意。可是,这番话背后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难道铁道项目真的要暂时搁置了?作为一位要面子的帝王,她应该不会自己打自己的脸吧?

这时,夏芷安缓缓开口,声音里透出一种深思熟虑的沉稳:“所以,朕这些日子来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也和工部的蒋卿、刑部的渠乾,以及其他各部的大人们探讨过。”

说到此处,夏芷安微微一笑,仿佛知道众人心中的疑惑,“大家不用找了,今天蒋英和徐乾他们两个去下面考察了。”

众人一愣,刘小勇的眉头紧锁。在这个金陵大小官员都被召见的时刻,刑部尚书和工部尚书竟然一同外出考察,这其中必有蹊跷。

然而,他们还没来得及深思,夏芷安的声音又响起:“我们讨论的问题就是,目前的京城是否还适合继续作为京城?我们是应该像前朝一样固守中原,还是应该在战略上有所调整,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呢?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