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章 讨要个圣旨(1 / 2)

夏芷安看到小七态度软化,感到有些欣慰。但她的好奇心还没得到满足,于是又追问:“你们之间……到底有什么烦人的事情?总不能比胡彪和李玉还要夸张吧。”

一提起胡彪和李玉,夏芷安就觉得有些不寒而栗。小七也使劲儿摇头,那两个人的事迹确实太惊人了。大年初一到初五,连续五天大战,这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吗?真不愧是当世名将!

小七当初是去宣布他们赐婚的圣旨的,所以这件事情她也知道得一清二楚。一想到当时她进入房间见到的场景,她就觉得有些触目惊心。她赶紧摇摇头,试图把这些画面从脑海中赶走。

然而,小鬼的形象又浮现在她的脑海里。她低声对夏芷安说:“陛下,你是不知道,那家伙简直是随时随地、不分场合。有时候我正在做饭,他就会从后面粘上来。你知道的,我是武人出身,平时最忌讳有人从后面靠近。所以下意识地就想朝后挥刀!还好这家伙机灵躲得快,要不然……”

夏芷安听后吓了一跳,“这可不行!我回头得跟白羽说说,让他们王爷好好管教一下他。”

小七赶紧摆手,“那倒不用了。我现在已经能听出他的脚步声了,应该不会再发生误会了。”她可不想这件事情传出去,不然多尴尬啊。

说到这,小七像是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开始一股脑儿地向夏芷安倾诉她成亲后的种种困扰和疑惑。

而此刻的京城,却因一份意外的招工启事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这份启事,是工部为招募铁路建设工人而发布的。原本计划明日才公之于众,然而今日,蒋英回工部的途中巧遇了白羽和钱浪。

当时,白羽正带着钱浪在京城闲逛,寻找卖鱼竿的商铺,打算日后在皇宫的西湖里垂钓消遣。

蒋英见状,便热情邀请白羽二人到工部一坐,并说工部对京城的匠人了若指掌,找根鱼具岂不是小事一桩?王爷不如去工部喝茶,他派人去寻几条好鱼竿来便是。

于是,白羽和钱浪便随蒋英来到了工部。

就在三人品茶闲聊之际,那份招工启事引起了白羽的注意。他仔细阅读后,点了点头说:“这工钱还算可以,但怎么没提年终奖呢?”

蒋英一听“年终奖”三个字,顿时愣住了。他心想,这年终奖不就是朝廷官员过年时的年礼吗?给工人们也发这个,未免太大方了吧?

北疆钱多得花不完,烧得?

白羽见状,笑着解释道:“老蒋啊,这你就不懂了吧?其实啊,我们身居高位的人,最不应该的就是跟民众计较金钱。当权者越大方,市场就越繁荣。”

“你想想看,给修铁路的工人多发点钱,他们不就有了消费能力吗?这些钱最终会流到商家手里,商家赚了钱就得交税啊。而且,市面上资产价格也会因此上涨,最终所有人都能受益。那些对底层锱铢必较之人,只能持家,却不能治国!”

“还有这种道理?”蒋英一时语塞,有些难以置信。

“那当然了。”对方继续说道,“你以为芷安为什么要修三条铁路,投入这么大的成本?还要兴办学堂,整治水利?这背后可有着深远的考虑。而且,这还只是冰山一角。接下来,整个京城都要进行大改造,一个片区接着一个片区来,那些老旧的房子统统都要拆掉,换成崭新的楼房!”

蒋英听后不禁咋舌,“这得耗费多少财力物力啊!”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白羽微微一笑,解释道,“京城刚刚经历了一场战乱,之前又被夏斌军管制了数月,市场萧条不堪。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大力投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来刺激经济的复苏。我们把这些大工程、大项目搞起来,就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民众收入。这样一来,市场自然就活跃起来了,这就叫做宏观调控。”

这种用基础设施项目来拉动经济的想法,在咱们现在看来可能挺平常,但在那个时候,可真没几个人能想明白。

更别提那时候的朝廷了,他们一搞工程,就知道抓壮丁,搞徭役。你说说,这不就是既收了农民的税,又占了他们的人力嘛。这样下去,民间的经济能不垮才怪呢!

钱少了,人也少了,全为了那些没啥用的大工程,累得民工们半死。这种朝廷啊,说白了就是自掘坟墓!

就算是修那种能带来效益的大运河,也经不起他们这么短期内狠狠地剥削老百姓啊。你说,朝廷要是肯给劳工们发点钱,也不至于因为一两个大工程就把整个朝代给拖垮了。

说到底,还是他们不懂经济!

现在白羽和夏芷安这两人啊,他们就要通过这些工程,把钱发到老百姓手里。

老百姓手里有钱了,市面上自然就热闹了,商业也就跟着兴旺起来了。商业一发展起来啊,那些工坊里的生产力,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上去了。这不就是个良性循环嘛!

给钱,狠狠地给钱!

白羽一挥手,豪气地说道:“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