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章 岑夫子发文(1 / 2)

一夜缱绻过后,第二日白羽便忙了起来。

他亲自勘察地形,沿着火车线路的附近,找到了一处隐蔽而深邃的山谷。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正是设立物资中转站的绝佳地点。

白羽当即下令,在此修建一座大型物资存放仓库,并设立屯兵兵营,以确保物资的安全与中转的顺畅。

火车的修通为南北之间的物资运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从此以后,从北疆运来的物资可以源源不断地送达这个中转站,只需在途中停靠一次即可完成转运。随着铁路的通车,每天都有大量的班次从北疆驶往南阳,车上满载着人流和各类物品。

这些物品中,既有武器、压缩饼干等紧缺的军需物资,也有用于南阳建设的各种材料。

为了实现南阳宫的全面通电计划,发电机、电线、变压器、灯泡等电气设备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南阳。

此外,铺设电话线的工程也紧锣密鼓地展开。尽管北疆和南阳之间路途遥远,但有了火车的助力,这一工程的进度大大加快。不过即便如此,要完成整个电话线铺设工程,没有几个月的时间恐怕也是难以实现的。

白羽站在新建的物资中转站前,眺望着远方蜿蜒的铁路线和忙碌的工人身影这个中转站将成为他南下进攻大前线的重要支撑点,他必须确保这里的物资储备充足、安全无虞,以便随时满足前线的需求。

而此时,南阳的儒学界也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德高望重、声名显赫却已多年不涉足世事的岑夫子,突然发表了一篇震撼人心的雄文。这篇文章的出现,如同一颗流星落地,在南阳的儒学圈内引发了巨大的震动。

岑夫子的这篇雄文,正是在新帝澹台听雪推行内阁制、对臣下大幅度放权的背景下抛出。澹台听雪的这一变法举措,在南阳儒学界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自古以来,君权和相权的争斗一直是朝堂上的核心议题。虽然常说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但这两者之间的权力分配始终是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

作为士大夫阶层,他们自然希望相权能够得到扩大,甚至希望皇帝能够彻底放权,将治理国家的重任完全交给他们。然而,皇帝显然不会轻易放弃手中的权力。为了维持朝堂上的平衡,皇帝往往会培养不同的派系,让臣子们在争斗中相互制衡,从而确保皇权的稳固。

因此,像澹台听雪这样主动放大相权的皇帝,在历史上确实是极为罕见的。她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对南阳儒学界的一次巨大鼓舞。

在儒生们看来,澹台听雪不仅仅是一位英明的君主,更是一位能够真正理解并尊重士大夫阶层的明君。

然而,岑夫子的这篇雄文却并非一味颂扬新帝的丰功伟绩。他在文中言辞犀利,深刻剖析了自古以来朝政积弊与隐患,详尽探讨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微妙关系。

他引经据典,上溯三皇五帝之治,下及历代圣贤之教,警示世人:若无完备之制与法度相束监,则权势之滥施与贪腐必猖獗无制矣。

故岑夫子肃然吁请南阳儒学之士及诸大夫,必宜清心自守,笃志独行。谆谆告诫众人,勿为目前权势货利所惑,而置儒家至理于不顾也。

“君子喻于义,而小人喻于利”,他强调,君子应以义为本,小人则唯利是图。如今明君已然放权,众士大夫更应秉持正义之心,行君子之道,而非沉溺于私利之中,沦为小人行径。否则,上愧对天道明君之信任,下负黎民百姓之期盼,前辱历代先贤之遗德,后损万世基业之根基!

此文一出,南阳的儒学界和朝堂就震动了。

岑夫子之名,重如泰山,其为南阳,乃至天下儒林之翘楚,威望之隆,除却鲁地孔家学祠中那位久卧病榻的老者,无人能出其右。

在南阳之地,岑夫子更是两代帝师,先帝与现任女帝均曾受教于他,其影响力之深远,可见一斑。

故而当这位儒林泰斗发文时,无论是朝堂之上的公卿大臣,还是儒林之中的学子士人,皆不敢有丝毫怠慢,纷纷仔细研读,试图揣摩其深意。

此文究竟寓意何在?为何在此时发出?其中又有何真意?

这些问题在南阳的每一个角落都被反复讨论着。

朝堂之上,大臣们或皱眉沉思,或交头接耳,试图从这篇雄文中窥见女帝与岑夫子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未来朝政的可能走向。

而在儒学界中,学子们则更是将这篇文章视为圭臬,反复研读、讨论、注解。他们希望能够从中领悟出岑夫子的儒家真义,以及他对当前朝政的看法和期望。这篇文章就像一块试金石,不仅考验着南阳儒生们的学识和眼光,更在无形中引领着整个南阳乃至天下的儒学风气。

一时间,岑夫子的府邸变得门庭若市,求见者络绎不绝。

文章发出后的第三天,内阁首辅粱有道携两位次辅连阙前来拜访,然而却未能如愿得见岑夫子。第四日,南阳儒学馆的三位德高望重的儒学宿老也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