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夏武之祸(1 / 2)

秦地民众,面临旱灾,逃荒求生,本有东、南、北三路可选。东赴晋地,乃至京城;南行可入天府之国;北走则达南阳之境。

常理而言,东、南两方应为逃荒首选。

因其同属大乾国土,或可得到更多庇护。然而,南阳虽与大乾交好,但大旱之际,人心难测,对待流民的态度亦是未知数。

然夏武之决策,出人意表。他非但未上奏朝廷,组织赈灾,反而派兵封锁东、南两路,阻止流民前往。其意图显然,欲将民众尽数赶往北面。

夏武或许盘算,流民涌入南阳,将给其带来重压。南阳一旦生乱,他便可趁机出兵。若能攻下南阳,便可将其作为进攻北疆的跳板。届时,南兵北伐,路线将大为改观。最西路不再局限于代水,自南阳出兵,箕谷以西皆成威胁。骑兵可纵横草原,直扑北疆。再结合其他兵马,北疆指日可下,大业可成。

然而,夏武此举对秦地民众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他们既遭旱灾之苦,又逢逃荒之难。

更甚的是,这兵祸竟来自本国之兵。一路上,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惨状令人目不忍睹。

秦地民众本已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如今更是雪上加霜。

关于这段历史,后世有《乾书》记载。

“是岁秦地,旱象惨重,千里赤野,百姓失所而流离。暴武遣兵,阻东行南走之途,唯留北路以通。秦民于兵戈扰攘中,求生无路,但见白骨蔽野,血染原畴。秦地之民,十室九空,久矣难以复振。此乃武之过矣,亦足为后世之殷鉴也。”

总之就是一个字,惨!实在是太惨了!

随着涌入南阳之地的流民越来越多,南阳纵然提前储备有粮食,也有些承受不住了,看着越来越多被带到铁路现场的流民,周平玉简直头发发麻。

随着如潮水般不断涌入南阳的流民日益增多,纵然有提前的储备,南阳的粮食开始压力山大。周平玉站在铁路旁,眼前的凄凉景象令他头皮发麻。成群结队的流民,汇聚于此,其状简直惨不忍睹。

他走访了解了情况,知道秦地上发生的事情,简直是令人不忍卒视,而这些民众已经好不容易逃到了这里,如果在发生类似易子而食的惨剧,周平玉都觉得自己过不了心里这个坎。

然而,尽管南阳已提前储备了粮食,但面对如此庞大的流民群体,这些储备仍然只是杯水车薪。

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涌上心头,周平玉立即找到谢青云,着手组织了一支应急队伍,负责在铁路现场维持秩序,并引导流民前往临时安置点。

同时,他紧急联系周边地区的南阳粮商,出资买米,不计价钱,以确保流民的赈灾口粮不至于断绝。

与此同时,周平玉还连续给白羽飞鸽传书,上报南阳的实际情况,请求北疆派遣赈灾官员和调拨更多的赈灾物资。

白羽和夏芷安在连续接到周平玉的传书后,震惊之情难以言表。

接到周平玉的连续传书,白羽和夏芷安震惊不已。他们万万没想到,夏武竟然会干出如此伤天害理、令人发指的事情来,这简直是不把人命当一回事!

夏芷安尤为愤怒和伤心,她虽已不再是大乾的女帝,但那份对子民的责任感仍深深烙印在心头。她痛斥道:“夏武,你这个狼心狗肺之徒!身为皇族,却欺压百姓,视人命如草芥,你真是皇族之耻,不配为人!”

白羽同样怒不可遏,他认为这种为一己之私利而置万民于水火的当政者,离覆灭之日不远了。他深知南阳此刻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急需支援。于是,他与夏芷安当机立断,开始紧急筹备赈灾事宜。

他们迅速调动所有资源和人脉,大量购买粮食,以备运往南阳。同时,他们还联系了月氏公主初冷蕊,请求她从月氏国协助购粮。初冷蕊得知情况后,也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助。

另外,白羽和夏芷安分别向孔放、胡彪、李玉、老姚和宝萱等人发出传信,命他们在鲁地紧急购粮,并通过鲁地的渠道从江南调集更多粮食。他们明白,只有确保灾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才能稳定民心,为抗灾救灾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在筹备粮食的同时,他们也没有忽视疏散灾民的重要性。白羽和夏芷安立即传书给澹台听雪、谢青云和周平玉,指示他们将灾民往北疆方向疏散,以减轻南阳的压力。他们的这一举措,无疑为南阳的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南阳,铁路施工现场。

现在这里不仅是铁路施工现场,同时也是救济和安置灾民之所。

这一日,户部侍郎左端方与兵部、工部的一众官员联袂视察。

当他们抵达铁路旁的临时安置点时,虽然看到流民们确实得到了安置,但眼前的场景仍然让他们忧心忡忡。

板房简陋,却为流民遮风挡雨;流民的面色虽憔悴,却已非昔日之悲苦无助。孩童眼中的迷茫虽减,但生活的不安仍未全消。

左端方深入一处板房,瞥见灾民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