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章 高利贷(1 / 2)

城中贴出告示,八大货场的石炭按照原价。二百五十文一车石炭,年关前不再涨价。

这也就意味着,石炭将会一直稳定在这个价格上了。虽然打了个腰斩的价格,朱玉平就为了打击那些囤积居奇的奸商。

这一下捅了马蜂窝,京城能够囤积石炭的,那都是非富即贵的大户人家。这些人,本想跟着分一杯羹。这下好了,个个都赔了个底朝天。

二百五十文一车的石炭,被他们甚至于抄到了近四百文。他们想着,即便是冬天卖五百文,也还有得赚。

这下好了,石炭的价格一落千丈。囤积居奇的大户们,登时就坐不住了。

首先就是兵部尚书孙傅,这家伙居然掏空了自己的家底不算,还借了不少的高利贷。这一下,来要债的拍门。

高利贷,在大宋朝早已形成。因买卖、借贷、租赁、典质、寄托等产生的债务非常多,其中高利贷作为一种特殊的借贷形式,在民间也相当普遍。商业资本在宋朝时大量转化为高利贷资本,高利贷资本又进一步转化为手工业作坊的生产资金,形成了相当可观的高利贷网络。

《宋刑统》中明确规定:“每月取利不得过六分,积日虽多,不得过一倍。”这意味着每月的利率不得超过6,即使累积多日,总利率也不得超过一倍。此外,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又诏令:“富民出息钱不得过倍称、违者没人之。”

然而这些其实都没有什么用,高利贷依旧在民间猖獗。毕竟有人借贷,就有人放贷。

至于利率,大宋朝的商业空前发达。这些利率依旧非常高,许多小手工业生产者,往往还不起高利贷而破产的例子比比皆是。

虽然孙傅为兵部尚书,可他在民间借贷,这可都是白纸黑字真真切切的。就算是告到了开封府衙门,也是合法有效的。人家高利贷知道他是堂堂的兵部尚书,自然不敢放肆。放贷的利率,都是不超过宋刑统规定的。

孙傅借贷太多,原本是想借着石炭大赚一笔的。这下好了,若是按照市面上二百五十文的价格出售。他是不但本钱赔光光,还会欠下不少的欠款的。

“什么,你可打听清楚了,真的是这么说的?”孙傅一脸的不可置信,死死的抓着自己的家丁,惊慌的问道。

家丁点了点头:“是啊老爷,祸事了。这小国舅在京城八大货场都贴出来了告示,告示上真真切切的写着,累年石炭价高伤民。今城北石炭矿得圣上眷属,为惠民济民,本货场所售石炭价皆不会超过二百五十文钱一车。”

孙傅只感觉眼前金星乱冒,这、这怎么会是这样。这个败家子一直看自己不顺眼,会不会是他故意整自己。

仔细想想,好像也不单单如此。京城达官显贵富商大贾们,囤积石炭矿的多了去了。朱玉平这一降价,岂不是得罪了所有人。

“快快快,备车备车。我要去礼部尚书王时雍那里,快!”

吏部尚书王时雍,就是这厮当初撺掇自己的。当时下了朝,王时雍神神秘秘的找到自己,说是有个发财之道。

当时孙傅还并不怎么在意,直到王时雍跟他说。京城货场的石炭如今二百五十文一车,比隆冬时节足足便宜了一半。当时,孙傅就心动了。

王时雍也是一般的想法,他告诉孙傅。那个败家子国舅朱玉平,在城北把摊子铺设的太大,到处借贷开设自己的石炭矿。如今资金链断裂,已经面临入不敷出的境地了。

这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城北朱玉平确实面临资金的压力,却也断然没有到资金链断裂的境地。当初石炭半价出售,就是为了早日回笼资金。

这谣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传出来的,说城北石炭矿濒临倒闭。建设石炭矿需要大量的水洗设备,还有雇佣了这大量的民夫。石炭除了冬天,平日里销售惨淡根本卖不出去。小国舅不得已,只好半价打折出售。

商人都是利益为先,这现在石炭半价。等到了冬天,便恢复原价五百文一车。于是,这些富商大贾达官显贵们闻风而动。

这些大户们囤积居奇,散户百姓哪里还有资格购买了。朱玉平本想着这是一项惠民措施,为的就是想低价卖给京城那些普通百姓,希望百姓们都能够取的起暖。

谁知还是被这些资本给盯上了,一怒之下的朱玉平决定鱼死网破。大家都别想着赚钱,直接按照二百五十文一车的价格,就此不变。

若不是王时雍信誓旦旦的告诉自己这个消息,他孙傅哪里会投入这么多。就连放高利贷的人,也是王时雍介绍给自己的。

想到这里,孙傅登时满腔怒火,他决定去王时雍府上问个明白。

马车在东京城大街的青石板上缓缓而行,不多时便到了王时雍的府上。还没等马车停稳,孙傅便急匆匆的从马车上跳了下来。

也不等家丁过去通报,孙傅直接闯进了王时雍的府上。府门口的家丁一看来人,想过去迎接。

结果被孙傅一把推开,家丁看到是兵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