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代郡新太守(1 / 2)

大汉双壁 SSD 1044 字 1个月前

因为,把卫青成为代郡新太守的事情和前段时间里朝廷中,前御史大夫韩安国的倒台,还有后面一系列人事变动联系在一起分析。

那这件事情,便绝对不简单!

元光二年三月,到元光二年五月,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长安的中枢朝廷,就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人事变动。

做了好些年御史大夫的韩安国,突然之间就倒台了。

三公的位置,就此出现了空缺。

朝堂之上,各党互不相让,几次朝议都是争得不可开交。

然而,这一次党争的胜利,却属于一直十分低调的帝党。

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九卿之一的大行令,全都属于帝党。

一些政治上,很聪明的家伙,很快便根据手头上有限的消息,得出了一个十分接近事实的结论。

说不定就是因为帝党在朝堂上的全面胜利,所以代郡太守的位置,也就跟着落在了卫青的身上。

不过这些官场上的聪明人,在感慨卫青那无逆天好运的同时,也抱着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态。

边疆地区的太守,哪里是那么好当的?

且不说从小就是匈奴出身的卫青,有没有治理一郡民政的经验和能力…

也不说,草原方面,匈奴人的威胁…

就是眼下,那几十万张等着吃饭的嘴,也让卫青这个毛头小子,愁到脑袋上的头发全部掉光。

因为缺粮的原因,代郡已经快到不可收拾地步的糟糕局面。

十几个县不是断粮就是即将断粮,要是饥民闹事,或者一个处置不当,激起民变的话…

嘿嘿,指不定过几个月,就能看见卫青狼狈地下台了。

人们等着看卫青子的笑话。

可他们等来的是卫青接任代郡当天所下达的第一道命令。

“鉴于代郡当前艰难的境况,太守下令,当月,代郡官员不论职务高低,所有官吏,所有假期全部取消。”

这一道,让不少官员恨得背地里骂爹咒娘的公文,仅仅是个开始。

紧接着,第二天上午,卫青便下达了他作为代郡太守的第二道命令。

开放所有州县的军用囤粮库。

在留足驻军士卒三个月口粮之后,剩余的粮食通通支援地方。

紧接着,卫青便下达了第三道命令。

他下令代郡各县官吏即刻统计逃难百姓的人口,清查具体的情况,总集灾后补助,并汇编成册急送代郡城平澜。

太守府衙,将根据各地报送上来的明细册,而制订方案,调拨钱粮。

第三道命令结束之后的第四道命令。

地方官吏除了日常的必要工作之外,还要妥善安抚流民,协助流民重建家园…

逃难民众返乡的遣送和接待也同时进行,争取不耽误今年的夏种。

另外,太守府这边,还反复强调,针对这些行动,他们会设立专门的奖惩制度。

表现好官吏,直接的升官,表现不好的,罢职滚蛋!

从太守府里传出来的一篇篇的通告命令,简直让人目不暇接,或者说瞠目结舌。

官吏们在传达并且执行这些命令的同时,也不得不对新太守的胆大包天,表示佩服。

释放军粮,改革官制,这可是连上任太守都不敢干的事啊!

卫青的恣意妄为,也让更多的人坚信,他在太守的位置上,肯定干不长。

卫青干不长久,那么下一个太守,又会是谁呢?

看来一时失利的郡丞陶启,倒是更有太守的气度了。

郡丞陶启一心想要当太守,这次代郡,并不是什么秘密。

而且,谁都不能否认,他也确实有当太守的资历和能力。

但是,结果最后坐在太守位置上的,竟然不是他,他肯定会很失望。

更加气人的事的是,假如新太守,是别的哪位德高望重的文官,或者功勋赫赫的老将,郡丞陶丞也许还会接乖乖受。

可偏偏新太守,是一个毛头小子,要资历,没资历,要经验,没经验。

在他的眼中,卫青之所以能成为代郡的太守,完全是因为他的大舅哥是如今的皇帝。

一想到自己是被关系户顶了位置,这口怨气他怎么也不可能咽得下去。

哪怕卫青老老实实的,郡丞陶启这边,都会想尽办法,使尽手段让卫青滚蛋。

更何况现在卫青还在疯狂地折腾。

在他看来,卫青的这些办法,是来埋葬他自己最好的坟墓。

所以说,郡丞陶启不仅没有在程序上卡着卫青,反而打开方便之门,甚至公开性地支持卫青的种种行动。

卫青滚蛋了,代郡太守的位置空出来,他接任太守,几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当然了,他虽然支持卫青的一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