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第一届科举(1 / 2)

“臣叩谢大将军!”

颜昭愣了愣,随后抹了把鼻涕的纳头便拜。

大将军出手实在太阔绰了,直接就是一个吏部尚书兼军机大臣...

而那正奉大夫也甚是了得,依明制乃是从二品的荣誉头衔。

更别提那些赏银和宅子护卫了。

此前他虽贵为三品参政大臣,但手底下却一个人都没有,属于光杆司令。

而这个吏部尚书可是总管所有文吏的迁升任免,乃是文官系统里面说一不二的存在,实权颇大。

“呵呵...起来吧。”

徐晋爽朗一笑,将颜昭扶了起来。

如今军制已然改革,大的框架搭起来之后,日后只需要查漏补缺即可。

只是这治理百姓的文官系统,却还是一片混乱,行事也没个规章制度。

此事正好交给自己这个“吏部尚书”着手操办。

不过,眼下明军那边依然不可大意,想到此处他不禁开口询问道:

“不知颜尚书对眼下的局势有何见解?”

颜昭闻言思索了片刻:

“思明府失陷,于明廷而言自然是晴天霹雳,此等事若是被上传至京师,这广西巡抚恐怕得掉脑袋了...”

“不过此事过后,吾保乡军定然会引来两广之兵的围剿,极其凶险啊。”

徐晋点了点头,他也很赞同颜昭的看法:

“那依你的意思,该当如何?”

颜昭渡了几步,斩钉截铁道:

“大将军需站稳思明府这个立足之地,据此地而抗明军,短时间内切不可攻打南宁.桂林之地,但...”

“恰当之时可以向明军示弱,绝不能将其全歼,如此,那巡抚才会认为我保乡军不过尔尔,只需广西之兵便足以平定。”

“这样一来,大将军也就有了喘息之机...”

“唔...”

这番话把徐晋听的茅塞顿开,这简直是未曾设想的道路啊。

按理说像一州之地失陷这种大事,定然引起崇祯老儿的震怒,广西官员不知要掉多少脑袋。

可是看现在这情况,只能说是古井无波吧。

似乎这思明府根本不是大明的领土一样。

由此可见,应该是那广西巡抚惧怕皇帝降罚而将此事隐瞒不报...

此人的心理也很好揣测,肯定是想私下里解决,到时候就算消息传到京师,也可以说只是一群寻常反贼而已,已被官兵绞杀。

如此一来,非但无过,反而有功。

而颜昭的意思也很明白,可以概括为三点:“高筑墙”.“光积粮”和“缓称王”。

“妙计!”

徐晋心中大定,他打算将镇安府拿下之后便休养生息一段时间。

等实力积攒的差不多了,再一鼓作气攻占南京.梧州.桂林!

到那时,就算两广明军想要围剿保乡军,也要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那个实力。

......

颜昭担任吏部尚书一职后,办的头件事便是依照明制设置了一套文官系统。

以百户为一甲,推选一些“德高望重”者设为甲长,总管人丁琐事.政策宣传。

每月还有一点象征性的俸禄可领。

这也算是保乡军治下最基层的官吏。

若有家中子弟从军,挑选选甲长时会受到优先考虑。

而原先的大明知县一职依然照用,只不过保乡军治下的知县并无军权与司法权,只需要贯彻上级政策和管理各“司”即可。

其政绩考核的重点便是民生建设与发展经济两大项。

而每个县中又会有“巡捕司”.“税课司”.“教谕司”.“农事司”.“建工司”五大部门。

巡捕司很好理解,专门负责一县之地的缉盗.盘查.治安与刑名,人员配置约两百左右,其司务长麾下管理着六个捕头。

税课司则负责收取商税.田税.丁税几项,约一百余名官吏。

教谕司则专门负责教化百姓,不过在到底教四书五经还是格物之道上,大将军徐晋不容置疑的选择了后者。

让颜昭这个尚书令颇有微词。

至于农事司,则是负责一县的灌溉.垦荒.增产等事,并教习百姓耕种之责,名副其实的苦哈哈。

不过此部门却在随后的日子中口碑极好,农吏们在乡野间亦是深受百姓爱戴。

而这最后的建工司,顾名思义,便是拥有修筑水车.打井.堤防.抢险等几大职责,其职能范围极广,亦惠及百姓。

此司人数也是最多,足足有一千多号人,许多都是从旧时的开垦团拨过来的。

这一衙五司的制度基本上涵盖了一县之地的方方面面,各司责任清晰,互不管辖,再也不复往日混乱的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