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南澳雪盐(1 / 2)

可这广西境内多如牛毛的匪盗和海寇又不可不管,否则像陕西或者河南那边再弄出个闯王就糟了。

因此,饷银是个最大的问题。

于是便有人将主意打到了盐铁上面,眼下这广西境内私盐盛行,如果能将盐政全部收回来,每年额外获得几十万两银子不成问题。

如此一来,便能解决许多问题。

经过多方运作后,谢道台这才被派了出来,来查验各府的盐政事宜。

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朝,“道台”一职并不是常设的,有点类似于省级特派员的意思,临时专项负责盐政.粮道等事宜。

而桂林府作为广西巡抚衙门的驻地,相当于后世所谓的“省会”,谢道台便是从此处前来的。

因此,他与知府虽然都是正四品大员,互不管辖。

可在盐政一事上却可以代表巡抚的意志。

这也是贺知府如此不敢怠慢的原因。

将谢道台及一行人安排进驿站后,贺知府在心中默默的叹了口气。

这收回盐政一事,岂是那么好办成的?

就光说自己治下的思明府境内吧,私盐横行之下不知有多少官员与那些盐商相互勾结,否则怎会如此猖獗。

动他们的蛋糕,就连自己这个一府最高长官也是有心无力啊。

贺知府捻着胡须恶意的想道,这个谢道台看上去副死人脸,肯定是在上头得罪了谁,否则怎会派他来办这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回到府里,仆人已经为他准备好了饭菜。

贺知府心中烦闷,以往最爱吃的烧鱼胡乱夹了几下后也没了胃口,只觉得寡淡不已。

一旁的老管家十分清楚自家老爷的爱好,便使了个眼色,片刻后一名小厮将端上一个小碟。

上面是三颗煮好的鸡子和一小撮细盐。

这是他最爱吃的小零食。

鸡子的皮已经被细细剥去,贺知府随意的瞥了碟中的细盐一眼,便立刻发现了不同。

“此盐甚为雪白,好像比那青盐还要精细,是何处得来啊?”

他一边随口问道,一边拿起鸡子沾了一些盐粒塞入口中。

一股咸中有鲜的味道从舌尖传来,与往日大为不同。

“回老爷的话。”

老管家见自家老爷吃的高兴,便将此盐的来源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原来,最近的市面上出现了一种名为“雪盐”的高级货,据说产地是来自什么南澳,因此价格十分昂贵,每石要价足足九两银子。

贺知府听到此处吓了一跳,嘴里的鸡子差点噎住。

好家伙,这什么南澳的雪盐竟如此昂贵,自己堂堂知府一年的俸银才多少?

区区七八十两银子而已。

加上各种津贴也不会超过百两。

当然了,如果仅凭这点钱过日子,一家老小早就饿死了。

那管家继续说道,这南澳雪盐固然昂贵,普通百姓肯定吃不起,不过却受到了达官贵人们的追捧。

一些风流才子甚至做出了“雪盐颂”等文章。

这现在要是谁家宴请之时用次一等的青盐,都会被人背后嘲笑抠门。

老管家听说了此事后,担心老爷有损颜面,便托人购了几斤“南澳雪盐”回来。

“原来如此!”

贺知府听见此物竟然如此昂贵,嘴里的鸡子似乎也变得异常鲜美。

他默默的观察了一番盘中的盐粒,心中暗道此盐来自南澳恐怕是假的,不过将盐粒制作的如此雪白精细而没有一丝杂质实在难得。

想来必要耗费巨量的人工。

黑风寨众人不知道是,那盐商以三两五钱每石的银子从他们那收购到盐后,转头便以五两的价格卖给“徽商”和“晋商”。

而经过后者的“包装”之后,这种“南澳雪盐”已经风靡了江南和京师地区。

寻常人只怕难得一见。

没有人知道,其实这玩意的产地就在鸟不拉屎的裴山县,是由一帮臭气熏天的土匪和肮脏不堪的渔民手工生产出来的...

数日后,野人洞的探子回来了,并且带给了“孙蛮子”一个让他意想不到的消息。

黑风寨的人竟然在海边暗自开辟了一片盐田,每日有上百名盐工在此地打点。

孙蛮子听闻后顿时目瞪口呆,这徐大胡子玩的这么大吗...

私盐之事大家都知道挣钱,可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

如果没有足够的武力和白道关系支持,辛苦打造的盐田也只不过便宜了其他人而已。

哪有当土匪来的自在。

“你可看得仔细?”

“千真万确,小的一路尾随,便来到了一个三面环山的盆地,此地地势开阔,只有一面靠海,十分隐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