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饶余郡王(1 / 2)

田月本来在大明王爷家干得好好的,虽然不是大富大贵,可那也是过着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

只可惜好景不长,明末很快就烽烟四起了。

他们家王爷朱常洵,也不小心给李自成的部队杀了变成一道“福鹿寿”的菜了。

还好田月是一个农仆,所以起义军并没有为难他。

老板福王死了之后,田月他也就没了工作。

后来一路流浪来到了登州。

等到肖晓大搞招远经济特区时,这田月凭借着高超的农艺技术,顺利的进入了招远当起了农学老师。

在他的带领下,田月把肖晓带来的玉米和番薯全部给种活了,而且还是大丰收。

所以这一下子就解决了招远地少人多的窘境。

因为玉米和番薯产量很大,其实是可以做口粮养活大量的人口。

而且吃不完的玉米和红薯还可以磨成淀粉储备起来。

不仅如此,多余的玉米还可以拿来酿酒,多余的红薯可以晒成红薯干。

总之这些都是宝贵的战略物资。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后。

肖晓已经把招远搞成了一个微小版的国家。

这招远有独立的经济系统,不会因为明末天下崩坏而导致百业凋敝,荒民四起。

招远还有着独立的人才聘用机制,他并不像明代的朝廷一样,要考八股文才能当官。

这招远门面上是县衙管理着本县。

其实真实的运作系统是靠着各个工厂、商行、公司和各种机构让招远运作起来。

人们都是跟着自己单位工作,单位出钱帮他们交徭役赋税。

这些单位的人才选聘就是一个标准,那就是你有能力就行,不需要什么功名在身。

你也许以前是一名乞丐,但是你来到招远后,通过自己努力,也许就能变成一名管理者。

总体看来,招远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是向着肖晓集团和衙门的。

那剩下的百分之十就是以前的旧地主和富户文人。

他们以前本来就是富贵身家,所以肖晓的大建设对他们没有那么大的冲击力。

反而肖晓的经济开发,让很多本来可以垄断一方的地主富户,变得没那么垄断了。

他们的财路被肖晓新起的势力给瓜分了很多。

所以这些富户地主内心是憎恨肖晓的。

因为肖晓他让他们的富贵生活受到了挑威胁。

这其中最为核心的反对势力就是以刘大家族为中心。

这不…

刘家族长,刘文远带上他的管家刘海和贵重礼物乘自家的商船,去北面找对付肖晓的人去了。

找谁呢?

以前文中提过,刘文远跟大清国的郡王“爱新觉罗阿巴泰”有着生意上的来往。

因为阿巴泰做过几次南下劫掠大明的统帅,所以他手里有很多抢劫来的战利品。

毕竟大清国此时还在东北那嘎达活跃着,所以他们其实消耗不了这些战利品。

那怎么办?找商人卖了呗!

这能消化这么多战利品的,只有大明的商人了。

这就相当于抢劫了大明的物资,然后转手又卖回给大明。

这一来二往,招远海商刘文远就成了阿巴泰的收购商了。

阿巴泰负责带领大清抢劫明朝,而刘家就负责帮他们销赃。

由于刘家海船经常来往山东与辽宁之间的渤海,所以很快就轻车熟路的到了盖州,这盖州就是现在的盘锦附近。

然后一路北上经过耀州、海州、直达大清的首都盛京。

这盛京成立于明天启五年,也就是大清国号天命十年。

按现在公历算为1625年,盛京正式成为了大清的行政中心,也就是国都了。

当然,后来到1644年,大清又把国都改到北京了,这盛京就变成了陪都。

不过此时为崇祯十六年,盛京还是大清的国都。

所以刘家要找郡王,就必须来辽东的盛京。

这盛京果然也是一个好地方。

虽然身处东北边陲,但是它临近浑河,西面不远又有大河辽河。所以聚水而居人口繁多。

而且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君王的建设下,盛京当时已经变成整个东北的经济中心了。

为了迎合各族融合,皇太极在盛京大修寺庙、道观和文庙。

还把什么喇嘛佛呀、孔子像呀、释迦摩尼佛和天师像都请进盛京来了。

这么做就是为了有个文化正统的地位。

皇太极不仅在文化上搞扩建,而且还在政治上也搞小动作。

为此他还扩建了盛京,搞了个“盛京八门”出来。

这是为什么呢?劳民伤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