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纺织工周围(1 / 2)

“刘老爷,你不是跟北面的有生意上的来往吗?既然那样,何不跟那面的人联系联系,也许他们能帮我们除掉这小子!”

秀才钱多文出了一个阴招教给刘文远。

这钱多文说的北面其实就是大清。

因为此时的大清还在东北盘旋着。

所以大清那是极度缺少物资。

像茶叶、丝绸、瓷器、药材还有铁器之类的。

总之除了木头,几乎所有大明的东西此时的大清都需要。

有需求自然就会出现贸易市场。

但是近年大明和大清在打仗,所以这种贸易就变成民间偷偷的走私了。

而身处胶东半岛附近的招远,就成为一个偷偷走私的重要基地。

而这里面大有所成的就是刘家。

上次买船的刘钱,也正是因为走私和海运的需要才跟肖晓交易。

这刘大家族走私的主要对象就是东北的大清国,所以他们家还真能跟北面的联系联系。

不说别的,如果大清真的南下了,这刘大家族可能是第一个出来当汉奸的。

因为他们早就跟这大清国有利益上的来往了。

“刘海,你带着上好的茶叶和汝窑青花瓷以及白银五千两,今天和我连夜就坐我们的商船去盛京见饶余郡王!”

刘文远仔细吩咐着自己的管家。

这饶余郡王是谁?

饶余郡王全名叫爱新觉罗阿巴泰。

他是努尔哈赤的第七子,也是此时大清皇帝皇太极的哥哥。

还是正蓝旗的小旗主(此时正蓝旗的旗主是皇太极长子豪格担任着)。

这阿巴泰是一个出了名的莽夫,却极被他的皇帝弟弟器重。

他数次作为主帅带领清军南下抢劫大明。

因此他也多多少少认识一些大明的汉奸商人。

而其中之一就是这招远的汉奸刘文远。

因为清军打仗不光是靠刀枪火炮,还得靠各地的商贩间谍。

他们一边跟大明的很多汉奸商人做生意,一边通过他们获取大明各地的情报。

所以大清很喜欢跟这些大明来的商人做生意,因为这样可以发展他们替自己收集情报。

书回正文。

肖晓这边虽然人是够多了,可是人员的素质却参差不齐。

如果想通过慢慢收集人才,肖晓觉得这样速度太慢了。

很有可能等到明朝灭亡了,这人才都凑不齐。

所以肖晓打算在招远县大办各种新式学堂。

这个学堂主要培养人才,学期为几个月不等。

认字和数学是基础,后面一技之长是最后学习目标。

这学堂的老师都是肖晓特意选择没有功名的穷秀才,或有一技之长的老师傅和品德高尚的乡里长老来充当。

而来读书的学生,全部都是免费学习的。

不过有个条件就是,必须学成后留在招远工作一年。

当然,这一年时间内是有工资的。

而满一年工作后,如果觉得招远还行,就可以继续留下工作,如果感觉不行的话,可以在一年工作满后,自由去留。

虽然是免费教育,但老师的工资却是足额发放的。这些工资全部由肖晓集团来负责。

一个地方如果教育起来了,那人才就跟雨后春笋一般,疯狂的冒出来了。

这其中佼佼者有纺织技术高超的周围。

铁器锻造的高手郝金。

擅长种植的田月。

海上作战突出的邓昌。

从事海上贸易厉害的沈洋。

在陆地善于经商的陶离。

这些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都是从肖晓的新式学堂走出来的。

这周围原本是南方某地的一个作坊的纺织工。

但是由于大字不识,所以时常被作坊主坑骗工钱。

在听说山东招远是个桃花源,那里人人都有工作,而且对人都友善平等。

这受尽剥削半生的周围听后,感觉麻木的人生有了新的希望。

于是他果断辞了工作,卖掉全部家当,带着一家老小来到山东招远投奔新的生活。

江南虽然是大明最富裕的地方,也是手工业最发达的地方。

但可惜那里是富人和文人的幸福之乡,江南的那些美好只存在诗文和曲调里面。

作为一个普通人,每天面对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那自然没有那些美好的感觉。

因为他们身处江南,可是面对的是最底层的生活。这种苦日子是没有盼头的,是没有阶级跨越的可能。

所以普通底层人并不觉得江南有多美好!

可是周围来到招远就感觉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