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一十章黄百川视察胡台镇(1 / 2)

宦海红颜 南宫城 1015 字 10天前

自从上一次在胡台镇视察参观了之后,黄百川书记,已经有点记不清楚,上一次在胡台镇视察是在什么时候了。

但不管哪一次来,每一次都能够给黄百川书记带来新的感受。

如今的胡台镇,日新月异,几乎是一天一个样。

在程勇施行了新政以来,胡台镇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大繁荣。

一个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往往建立在外来的吸血的基础之上。

港岛之所以能成为亚洲金融中心,是因为港岛是最好的内资离开内地的渠道,没有之一,在港岛设立企业,在内地发展市场,只用缴纳15%的企业所得税,而在内地的企业,则需要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

内地若是衰败,港岛必然衰败,内地的经济若是振兴,港岛的经济也必然振兴。

而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在这些城市里的大企业,往往都是由外地人所开办的,这些一线城市里的低端劳动力,罕有本地人,都是外地人。

只有吸收,才能繁荣。

胡台镇,以一个镇的体量,来吸引全国各地的资本、人力、资源。

哪怕只能虹吸到万分之一,也足以让胡台镇的经济规模,实现翻倍的增长了。

大街上。

程勇和黄百川书记,抬头望去。

清一色的,几乎都是外地的游客。

外地游客的人口规模,几乎都快和本地人实现了一比一了。

但这,显然还不是胡台镇的尽头,胡台镇还能吸纳更多的外地人口。

“我们渐渐的发现了,人口并不是负担,人口规模其实是一种福荫。”

“在以前,那个粮食短缺,三天饿九顿的时代里,人口越多,饿死的人越多。”

“可在粮食产量有了保证的基础上。”

“咱们需要重新的审视人口了。”

“人口代表的是消费,人这一生,从出生起,尿布、奶粉、学费、交通费、吃喝拉撒睡、娱乐产品,以及死亡后的墓地,这些都是需要花钱的,就算是农村的人,一辈子也最起码要花费二三十万软妹币,至于城里人,一辈子的开销就是百万起步,上不封顶了。”

程勇对黄百川书记的这种观点,很是认同。

时代不一样了,新的思维方式需要建立,老的思维方式需要被舍弃。

“咱们胡台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凭借着人口规模,来实现经济增长的。”

“若是这些外地游客们都离开了,咱们胡台镇的经济,就会断崖式的滑坡。”

“反之,如果吸引的外地游客们数量越多,只要他们在咱们胡台镇多呆上一天,就是多一天的开销。”

程勇怅然起来。

程勇明白,随着外地游客们的数量增多,也给自己在胡台镇的新政,带来了新的挑战。

如上次的缺斤少两事件,还有这一次的期货茶事件,无不是在给程勇敲响警钟。

若是放任这些假冒伪劣,商家欺诈的事件不管不顾,那么,胡台镇的营商环境,将会和其他的旅游城市一样。

在全国范围内,几乎没有什么旅游城市,是靠着外地游客们的消费,成为一个经济发达城市的。

而反观迪拜,石油产业只占该国经济的1%了,旅游产业占据了70%以上,是靠着消费带动起来的发达国家。

两者的区别,便是在于一个法治。

胡台镇需要回头客,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口碑,需要建立起一个公平法治的营商环境,以此来吸引企业们的到来。

“我听说,你们胡台镇的公司数量,一个月就翻了三倍,挺不错哦。”黄百川书记笑道。

“嗯嗯。”程勇腼腆的点了点头。

“你也不自谦一下?”

“事实情况确实是这样,有什么好自谦的呢?”

“你这小子。”

在黄百川看来,程勇在胡台镇的新政,破除了县域经济发展不起来的魔咒。

常言道,富不还乡,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往往越穷的地方,越不讲什么规则,都是靠关系办事儿。

因为县域城市的营商环境,是靠关系办事儿,因此,就形成了公务员经济。

跟某个公务员,关系好,就能够承揽到大项目。

这种市场竞争壁垒,就阻碍了富人们的回乡投资热情,民营经济就无法发展起来。

在程勇施行新政之前,整个胡台镇,工资最高的一批人,往往都是公务员。

民营经济越是凋败,青年人们报考公务员的热情就越高。

公务员的报考人数规模,越是创下历史新高,越是说明了经济的下行。

“程镇长,今年,你们镇的公务员报考人数,应该相比往年,有所下降了吧?”黄百川书记询问道。

“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