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衣锦还乡”的大师兄(2 / 3)

台球博士 木森研心 1884 字 1个月前

“哦哦,这个我知道,那师兄当初有发表过什么论文吗?”

“......”

“没事儿,师兄,我就随口一问,不方便说也没关系。”

“也不是,我当初毕业那会儿,毕业条件还比较宽松,只用发一个专利就行。”

“这样啊,明白明白。”

凌志跟郭成羽心照不宣地没有在这个话题上继续。

而且既然郭成羽做的方向是多目标优化,那么他毕业以后自然是没有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做下去,所以他在读期间做的东西是否“有意义”,那也该打个问号了。

不过郭成羽毕竟是自己的师兄,凌志自然不会抓住这一点不放,让师兄难堪。

郭成羽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也不再去追问凌志研究的东西是否有意义,开始讲起自己在公司里面的具体研究经历。讲到最后,他总结道:

“总之,我们公司做的信号灯配时和车牌识别已经计划用到惠城的交通超脑当中,预计能减少14%的平均车辆等待时间。”

“那还真是优秀,恭喜师兄了。话说回来,刚刚师兄介绍了这么多,我还是很疑惑,咱们这个信号灯配时用的是什么技术实现的呢?”

“额,就是一些比较传统的方法,绿波带你知道吧,就是根据经验设置绿波带的相位周期......”

郭成羽说了一大通,凌志似懂非懂,但是有一个词他确实听懂了:

“经验”。

搞了半天,你们还是通过经验来设置的信号灯相位时长是吧,没有用到什么关键的算法和技术,怪不得你说我研究的没意义。

不过凌志并没有觉得这样不好,事实上在交通领域,一直以来都是经验更胜于技术的。

相比于技术黑箱,交警显然更加相信他们在交叉口执勤多年的经验,这一点确实是现有技术没办法完全取代的。

但话说回来,工业界研究的内容相比学术界来说,确实有很大不同也是事实,这也说不好究竟存不存在鄙视链,如果存在,也不知道谁应该鄙视谁。

凌志自然不会闲着没事干去站在鄙视链条上,他只是简单对师兄说了一番客套话,并没有进一步追问。

时间很快来到了中午,以往不会跟着大家伙儿一起吃中饭的凌志,在郭成羽的邀请下,难得跟上了大部队。

在去饭堂的路上,郭成羽感慨了一番校园这几年的变化。突然他话锋一转,跟凌志提起了另一件事情:

“其实我这次来,是想跟王老师商量一个纵向项目的事情,跟交通领域相关的。”

“纵向项目?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吗?”

凌志感到很疑惑,你跟王导商量报项目的事情,跟我说干嘛?

“不是国家层面的项目,那个我还不敢想,是省基金项目。我想让花城大学做牵头单位,王导做项目负责人,我们翔仪做参与单位,我们两家联合搞一个大项目出来。”

听到他这么说,凌志感到更加疑惑了。

按说省基金一个项目也没多少钱,你要独立报项目的话估计钱都不够花,更何况是跟花大联合报一个项目了。

难不成你是害怕自己一家企业拿不下一个省基金,所以才要联合王导来拿?

这也太离谱了!一家单位连省基金都没有信心拿下来?那你们这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科研水平也值得怀疑啊。

正想着,郭成羽继续说着自己的计划:

“所以我想问问你,你愿不愿意帮我为了这个项目出出力?毕竟咱们实验室在智能交通这块儿,还是你最熟悉了。”

凌志也不是傻子,虽然看起来师兄好像是很信任自己一样,但是实验室里面只有自己做的课题跟智能交通有些关联,现在师兄让自己出力,那就代表以后有关这个项目的绝大多数事情都会压到自己头上。

至于王导,凌志猜测王导并不一定会想跟郭师兄合作,但是为了面儿上过得去,他应该还是会推动这件事情,只不过不会特别积极罢了。

所以到头来,如果自己积极参与到了项目当中,那么到最后很可能会演变为项目经费由王导拿,而自己却替王导跑断腿的下场。

当然了,自己到时候肯定也会有劳务费可以拿,但是能拿多少,那就不是自己说了算了。

所以凌志斟酌了一下,回答道:

“多谢师兄对我的信任,在智能交通领域,我也只是起步阶段。虽然以前王老师报项目的时候我参与过一些事情,但要是让我单独挑起一个项目的重担的话,我觉得我还是能力不够,所以......”

“这样啊,理解,理解。”

看到凌志欲言又止的样子,郭成羽明白凌志想说什么,他轻轻点了点头,也不知道具体在想什么。

到了饭堂,大家准备去一层打饭,结果吊在队尾的郭成羽看到里面那么多人,心生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