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针对北洋的阴谋(1 / 1)

“这紫禁城还是和以前1样纸醉金迷啊!”

京城外,李光宗掀起门帘看着不远处那巍峨壮丽的城市,不由得感叹道。

清日朝鲜之战,足足打了半年多,战况可以用“惨烈无比”来形容,无数人因为这场战争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但作为这个国家的帝都,京城却依旧的繁华,连1点影响都没有受到,仿佛这场攸关国运的战争与他们无关1样。

“大哥!我们到了。这就是京城!”

就在李光宗感叹京城人沉浸于温柔乡不理国外大事的时候,身旁1道清脆而又稚嫩的声音传来,打断了李光宗的思考。

是李耀祖的声音!他是李光宗的弟弟,比李光宗小上几岁,今年才刚满十7,这1次清庭叫李鸿章入京叙事,不知为何点明要李鸿章将李耀祖也给带上。

看过了无数政治斗争的李光宗1下子便意识到了这可能是满清中枢的阴谋。但无奈他诸事缠身,事情1件接着1件,让他根本无法细想,满清这么做究竟是为何。

作为清日甲午战争中的大功臣和指挥者,在处理完紧要的事情后,李光宗自然要和李鸿章等人1起进京,这不仅仅是向中枢汇报这1年来北洋水62师的战况。更是1个关系到重新分配权利和战利品的重要事情,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在战场上的搏杀。

可以说此次会议,将直接关系到未来很长1段时间清国政治版图的划分和自己今后的计划。

所以,李光宗必须打起十2分的精神去应对!

而与此同时,满清中枢内部,无论是帝党还是后党也开始了准备。

他们在思考该如何应对进京要权的李鸿章爷孙2人。

无论满清的那些大臣们如何失落如何不甘,但是甲午之战中,清国之所以能获得大胜,北洋居功甚伟。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无论如何,不给点实际权利和好处,北洋是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满清中枢就选择这么放任北洋了,满人防汉甚于防川,可以说整个大清的历史就是满人与汉人的争斗史。再这样历史背景下,要想让满人让权,根本不可能。

在京城内部,不知道有多少人正眼眼巴巴的盯着,准备寻找机会对付北洋呢!

其中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便是主力。

在慈禧眼里,如果说以前的北洋只是实力强大,让她有些不安的话,那现在的北洋可是已经到了1种尾大不掉的程度了,这对于掌控欲极强的慈禧来说自然是难以接受。

更何况在对日和谈中,北洋的不配合可是狠狠的打了慈禧的脸,这个仇,慈禧绝不会忘记。

不过慈禧毕竟是慈禧,几十年来的宦海沉浮让她曾多次面对这种外重内轻的局面。

从最初清除肃顺等人,到后来的裁撤湘军和淮军,慈禧都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这1次,她依然信心满满。

淮系和各方势力联合起来的北洋确实强大。但是在慈禧看来,这个强大只不过是空中楼阁而已,北洋并非没有弱点,他的成分太杂了,北洋内部也有各种各样的派系,每1方都有自己的需求,只要能动之以利。在利益的驱使下,这个看似强大的联盟就会立刻土崩瓦解。

而慈禧的第1步棋就是下在了李耀祖这个年轻人身上。

……

就在李鸿章和李光宗爷孙两人到达北京的第2天,李鸿章被要求带着李耀祖入宫面圣。同时驿站内,恭亲王奕欣与康有为也找到了李光宗。

这两人的到来显然让李光宗有些不知所措。

但吃惊该吃惊,该有的礼仪还是不能少的。随着双方宾主落座,自然少不了1番恭维。

对于恭亲王和康有为此行的目的,李光宗不太清楚,但是1个后党和1个帝党的人物同时来到这里,肯定是有大事。

“看来在光绪和慈禧眼中,北洋的威胁已经隐隐上升到了第1位。为了中枢的权威,他们很有可能联手先分化和削弱北洋。而后才是权利的争夺。“看着眼前的2人,李光宗心中隐约透出1丝不安。而随后的交谈中,恭亲王和康有为的所言正好应证了这1点!

“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啊!光宗侄子,此战过后,你可谓是声名远扬啊!老夫佩服。”刚1坐下,康有为便开口道。

“哪里哪里,晚辈不过是侥幸而已。那里称得上威名远扬4字。两位大人这样说可是折煞晚辈了。”李光宗谦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