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1 / 2)

臣有媚 檀今 1092 字 1个月前

56

永恒寺。

烛火闪烁,檀味弥漫。庄严的大殿上,国师正在潜心诵经,忽然手中的念珠碎落了一地。

一旁小沙弥吓了一跳,眼皮直跳:莫非是不祥之兆?

国师只是淡然地望了一眼,随即一言不发地捡起念珠,一颗、两颗、三颗……也不见她蹙眉,也不见她露忧。

半晌后,国师喃喃自语:“情路坎坷……此乃天意。”

言罢,国师伸手一招,小沙弥立刻恭敬上前。国师看着还只是个孩童的小沙弥,有些失神道:“竟已经闭关三年!”

小沙弥听不明白国师什么意思,只是懵懂地看着她绝美的仙容,静静等候国师差遣。

“去请承泗出关吧!”

闻言,小沙弥眼前一亮,终于要请传说中的承泗郡主出关了么?

听说承泗郡主可是位妙人!她貌美心善、纯真开朗,深得帝后喜欢。她不仅是先元帅的遗珠,更是国师大人收养的义女。

为了替大玺祈福,承泗郡主在三年前受国师重托入寺闭关诵经……整整三年无怨无悔,如今郡主终于要重见光明翱翔天地之间了么?

小沙弥忍不住替她高兴。

据说,承泗郡主还与皇室有一门亲事未履,也不知道她将来是要做太子妃?还是做二皇子妃呢?

翌日早朝。

永顺帝一改往日慵懒,眉开眼笑地跟重臣分享承泗郡主出关的好消息。

承泗郡主的父亲,乃大玺定疆大元帅,虽然玺国无战事,百姓安居乐业,但大元帅依旧勤勉练兵,为永顺帝练出了一支训练有素的铁骑战士。

私底下,大元帅可是永顺帝的拜把子兄弟,两人之间亲密无间。若不是大元帅后来患了疾病英年早逝,指不定英明神武的大元帅还要掀起多少京城盛事。

大元帅故去后留下一孤女,生得是娇憨可爱、单纯善良,永顺帝十分喜爱这侄女,封她做了郡主,赐号“承泗”,更有意待她长大成人后招为儿媳。

国师与承泗有缘,又算出承泗慧根深重,收她为养女,一直娇养在永恒寺。承泗十四岁,国师算出她福祉深厚,重托她闭关三年为大玺祈福……

永顺帝一直在等着她出关,恨不得立即把这桩媒做定。明熙皇后与景贵妃姐妹,均不愿自己的儿子娶一个空有虚位却没有实力的遗孤郡主,这才在承泗闭关期间着力物色儿媳人选。

却没想到,两姐妹都看中了家世、人品、相貌均是一等一的太师千金纪仙瑶。

真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缘分……

“承泗郡主金枝玉叶,为了大玺国运甘愿在寺庙里饱受清贫之苦,郡主的大仁大义实在令臣等心生敬佩,使臣等望尘莫及。”

永顺帝十分喜欢听好话,才能让宋御史这样善于阿谀奉承的臣子有发挥空间。他龙颜大悦,目光矍铄,抚须而叹:“是苦了承泗这孩子。”

“众卿家对于洗尘大典人选,可有推荐?”

这明摆着是拍马屁的大好机会,文武百官七嘴八舌竞相抢答。永顺帝忽然耳中一片嘈杂,不悦皱眉。

“肃静肃静!金銮殿上,众卿注意身份。”

都是惯的!永顺帝是仁君,手腕温和,待人亲切,所以众朝臣敬他者远多于畏他者。

这一排排马屁精……永顺帝一一略过,待看向风光霁月的妻侄江之深时,眉目一舒,顿时神色愉悦。

“江卿可有推荐?”

其实永顺帝哪儿是在让人推荐接风洗尘的属下,分明是在试探众人对承泗郡主与皇室联姻一事的态度……江之深身为礼部尚书,按理说洗尘大典是他分内之事。

不过……他站出列队,恭敬道:“回禀陛下,微臣以为此番恭迎承泗郡主出关,除了我礼部上下官员务必在场外,还应当由一名皇室子女在场。”

“哦?”果然是肱骨大臣,简直说到了永顺帝的心声,“爱卿详说。”

“是。”江之深点点头,分析得头头是道:“微臣以为,这名皇室子女……如果是太子殿下出面最佳。理由有三。”

“于公,太子殿下统管礼部,洗尘大典本就由礼部操办。”

“于私,承泗郡主乃殿下义妹,郡主为大玺祈福,便是为皇族祈福,殿下理所应当代皇室致谢。”

“其三,天下周知陛下允过承泗郡主一门皇家亲事,太子亲迎,既显陛下亲厚,又显圣恩依旧。”

这三个理由,各个熨到永顺帝心坎上。其他人听了,也是一副深以为然的模样。

“江尚书所言极是,臣附议。”

“臣附议。”

永顺帝大喜,“传朕旨意,太子即刻回宫,择日亲赴永恒寺迎接承泗郡主。”

“陛下圣明。”

散了朝,江之深拾级而下,神清气爽,脚步仿佛生了风。

……

宋越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