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快叫师父(1 / 2)

江左乔郎 泉寒乔雪 1235 字 1个月前

话音刚落,全场一片哗然。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秋日菊花的美丽景色,还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在场的众人都被乔雪的才华所折服,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

虞翻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乔雪,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小小的孩子竟然能够如此迅速地作出这样一首精妙绝伦的诗来。而王朗则露出满意的笑容,他知道自己没有看错人,乔雪果然是个难得的奇才。

这时,方才的张昭也是站了出来说道:“乔雪贤侄这般有才,不如让我也来出个题吧。”

“如今正值金秋,那就以秋天为题,如何?”

乔雪听完不禁一笑,这秋天的诗词最是繁多,这又有何难呢,想到这便点头应了下来,而后说道: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张昭、虞翻等人听完后,仔细咀嚼着诗句中的深意。他们不禁感叹道:“此诗堪称绝世佳作啊!它不仅打破了古人秋日悲伤的传统情感表达方式,还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奋发向前的豪迈气概。看来到头来,这小子确实有些真才实学呢。难不成之前那副纨绔子弟的模样都是故意伪装出来的?”

乔雪心中暗自窃喜,他深知刘禹锡的这首《秋词》与众不同之处。以目前的文学造诣来看,一般人难以企及这样的高度。经过这首诗的展示,众人对乔雪的能力表示认可,并纷纷改变了最初的看法。大家心想,如果有朝一日自己过生日时,能够请到这位才华横溢之人为自己赋诗一首,那么或许自己也能够因此而名垂青史。

就在此时,人群中突然走出一个年约十几岁的少年。只见他一脸自信地高声喊道:“我不相信你这个纨绔子弟真有这般能耐!既然如此,我来出题考考你。倘若你还能继续写出好诗,我甘愿在诗词文学之道上拜你为师;但如果你做不到,那就立刻滚开这场宴会!”

“哟呵,好大的口气啊!”一旁孙策愤愤不平地质问道。

面对质疑,那位少年挺直身子,自报家门:“在下乃庐江太守陆康之子——陆儁。”

陆儁话音刚落,乔雪心头暗自琢磨起来:眼前这位陆儁竟然是陆绩的兄长,要知道在古代,师徒之间的地位举足轻重,如果能通过这次机会与陆家搭上关系,倒也未尝不可。正当他思索之际,只见一名年迈长者迈步而出,一把拉住陆儁,沉声道:

&34;儁儿,休得胡来!&34;

&34;父亲,孩儿并未胡来,这乔雪与我等一同居于皖城,他究竟有几斤几两,您难道还不清楚吗?&34;陆儁据理力争道。

陆康听后,不禁一怔,的确如此,这乔雪自幼在自己眼底下长大,按说断无可能突然间变得擅长吟诗作曲。他的目光随即转向周瑜和孙策,心想近来此子与他俩交往甚密,莫非是这二人暗中相助,预先替乔雪写好了诗稿?思及至此,陆康也就不再多言,默许了陆儁与乔雪的这场比试。

眼见父亲应允,陆儁喜出望外,紧接着对乔雪说道:

&34;你我皆为年轻一辈,此番较量不如就以各自的志向为题赋诗一首如何?&34;

乔雪一听哈哈大笑,写志向的诗还不容易,细数一番比比皆是,看来陆儁这个徒弟自己是收定了。于是乔雪自信满满的向陆儁问道:

“没问题,敢问陆兄,你是何等志向呢?”

“自然是报效大汉,问这做甚?”

“说起来挺巧的,我们都一样,你可要听好了。”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乔雪缓缓说出前四句来,陆儁连忙抓出问题:

“你这诗句虽然意境不错,但也只是写边塞军旅的,哪来的报效朝廷?”

乔雪莞尔一笑,也不理他,继续念道: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好,好一个提携玉龙为君死!”

乔雪刚念完,众人便从席位上站了起来,并毫不吝啬地鼓起掌来,表示对他的赞赏和认可。周瑜也是惊讶不已,没想到乔雪自从得了失魂症之后竟然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首诗简直就是绝世佳作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意境以及表达方式都让人赞叹不已。

其他人也纷纷沉浸在这首诗中,品味着其中深意。他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乔雪那颗炽热的心,以及他渴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这样的好诗必定会流传千古,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

乔雪微笑着看着眼前一脸惊愕的陆儁,眼中闪过一丝戏谑之意,轻声笑道:“怎么了,乖徒儿,还不跪下拜师吗?”声音中带着几分调侃与得意。

陆儁闻声,急忙转过头去望向父亲陆康,眼神中满是哀求之色,希望能得到父亲的帮助。陆康无奈地叹息一声,然后开口说道:“乔雪贤侄,你我两家同在庐江,本就关系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