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不是人人都适合做生意(1 / 2)

徐漾听林知风这意思,她好像对火柴也有所了解。

满眼惊喜地看着她,这个心尖宠就没不会的东西啊。

林知风被他看得都有些不好意思:“你干嘛这么看着我。”

“你不会火柴也会制作吧。”

“这东西不难,难是难在材料没有,我就跟你交底吧,我爷爷当年回国开的第一家工厂就是火柴厂,叫安华火柴厂。”

林爷爷是1913年回的国,那时候国内的火柴大都靠进口。

就算不是进口,国内大部分火柴厂也都是外资投资办的工厂。

所以当时创办这个火柴厂的目的不是为了挣钱,如果为了挣钱,他做火柴进口生意更赚钱。

到1920年期间,国内火柴的进口也从原来的六七十万箱,降低到十几万箱。

火柴厂最巅峰的时候工人有达上千人。

但好景不长,因为进口降低,国内涌入更多外资企业。

因为他们工艺先进、原材料成本低,那些外资火柴厂采取了降价倾销的策略,对所有国内火柴厂进行排挤和弹压。

火柴厂撑到1925年之后,跟其他两个火柴厂合并,林爷爷就把火柴厂的主权交了出去。

剩余的心思都专门打理他的买办公司。

“现在这家火柴厂就是万封国营火柴厂,那个厂长应该也还没换,如果你需要我可以跟你去一趟。”

徐漾还沉浸在林知风的故事里,一会才反应过来。

“去火柴厂,去那做什么?火柴厂那边觉得这些

百货订单体量太小,也都不怎么愿意跟他们有生意往来。”

“既然火柴厂都嫌少的订单,我是不建议你再购置机器生产火柴了,如果你要全套机器投入巨大不说,你也没那么多订单量来支撑,靠人工来生产的话,生产队量也不足人工费。”

这些徐漾也没太多去考虑,他当时以为这么难做的炮仗都能生产,火柴看着不就更简单,而且跟炮仗一样都是燃起来的东西。

听林知风这么给他分析后,他也才深刻认识到自己对很多东西认知都太浅薄了。

“是我把很多事情想得都太过于理所当然了。”

“不过你既然答应人家,我们肯定要替人把事情处理好,我给你两个建议,第一借手这些百货公司的采购单,你汇总之后到火柴厂去下单,这些产品我们可以经过改包装之后卖给百货大楼。”

这是进出口企业惯用的一种贴牌手段,不过他们的牌子都是工厂替他们生产好的。

一家百货的单子少,五六家加一起不少了吧。

“但这种做法我也不大建议。”这也是一种投机倒把的行为。

但最关键的点在于:“我们不是靠火柴赚钱,我们只是顺道帮人家这个人情,那我们就没必要赚这个差价,也不用贴掉别人的品牌,我们就花点精力,把他们订单汇总后,找火柴厂下单,回货再配货到百货大楼去,卖个人情更值钱。”

徐漾听着林知风的分析,除了佩

服之外,更多的是感慨。

人的眼界跟她所生长的环境真的会影响太多,所以能不能把生意做大真的看人。

反正他就没林知风这种思维。

“我反正都听你的,我听你指挥总不会错。”

“少跟我贫,那没什么事,我忙去了。”

“还有事。”徐漾把林知风又叫住:“现在高算盘,马六都撤资不干了,这炮仗厂现在就我一光杆司令,我想着要么给他取个名吧。”

之前就叫炮仗厂。

那时候订单都跟统购部合作,所以叫什么厂也没太大所谓,现在不一样了,现在要自己跑市场,那肯定有个名字让人记住,而且还得重新刻印印章。

“就叫安华炮仗厂怎么样?”就借用林知风爷爷之前的工厂名字:“这名字我觉得挺好。”

林知风从没想过再启用这个名字,不过听徐漾这么说确实不赖。

“你要想用,那随便你。”

“我当然想用,就看你愿意不愿意让我用。”

林知风看他还有些小紧张的神情就想笑:“我都愿意嫁给你了,这还有什么不能让你用的,我得去忙了。”

今天有六百只鸭子出壳,还得送万合生产队去。

徐漾看她这么快要走,伸手拽着她要多说会话,这么多天没见可没把他想疯,结果好不容易回来,昨晚太累竟然先睡着了。

结果王书言很不解风情地过来了。

“是永哥回来了嘛,我刚刚好像听见他的声音。”

林知风顺势甩开徐漾的手往

外走:“是回来了,在里头,你有事找他呢?”

“许久不见,跟他唠两句,姐你要去养殖场了吗?”

“我去把那些小箩筐拿来,一会看见阿兰婶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