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掉包(1 / 3)

通政使马全的运气实在不错——新帝还是诚王、先皇尚在的最后那个月老爹过世,丁忧回籍守孝去了。人既已离开了斗争漩涡,位置也让了出来,此外,这群正人君子们也怕在新帝面前被翻出以往的风流韵事,因此等到清算李世忠阉党时马全只落了个革职永不续用的处分,算是保住了身家性命。

曾经依附李公公的其他人都被收拾得惨不忍睹,朝中被牵连的官员便多达百余人;地方上更多,一口气空出来一两千个官职。清流们额手相庆,大批“自己人”都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为大明百姓服务的机会。

另一个幸运儿是御史蒋元标。原本可以算清流一派,后来因为推荐一上战场就尿了裤子的凤凰卫士卢光宇差点获罪,通过马全攀上了李公公方才躲过一劫。这次被清算,若不是有言官身份保命,肯定像其他几个最遭忌恨的倒霉蛋一样难逃一死。最后被判抄家充军,而且是去辽东——显然,他曾经的朋友们还是不想放过他。不过蒋时瞻还是捡回了一条命:军中识字的落魄秀才都属凤毛麟角,何况曾经的堂堂御史都老爷?辽东总兵吴襄不动声色地把他调入镇标,名义上是喂马的杂役,实际上则在大帅府里好吃好喝的当师爷养了起来。再后来,蒋大人也凭借自己对朝廷局势的准确判断救了吴大帅一命……当然,这都是后话。

此刻清流们

权倾朝野。理论上来说,在文官们眼中看来,武夫们都是大字不识满脑袋浆糊的蛮牛一般的混蛋,也从来不会对自己的权柄地位有任何影响。国朝两百年党争,无论哪次、无论是谁,都不怎么会跟他们真较劲儿。但隐然有天子亲军地位的孙杰由于圣眷颇隆,免不得得到李公公很多额外的照顾。这就让清流们不得不另眼相待了!换做任何人,很难不被牵涉其中,然而孙家屹立两百年不倒,也自不能等闲视之。

平定了奢安之乱,孙杰率部驻扎在贵竹司周边等待朝廷进一步的命令。不久先帝驾崩,朝中乱成一团,一时间也没人顾得上搭理他。朝中云谲波诡之际,孙府来了人,带来了孙太夫人和孙夫人娘俩儿亲手缝制的寒衣和一封家信。为国征战经年,老太太惦念儿子,妻子思念丈夫,太平常不过了、家信也是嘘寒问暖外加嘱托精忠报国,全然可以示人的。来人是孙旺,他爹叫孙布,是孙府的大管家,父子俩是孙府百分百信任的自己人。孙旺与大帅密谈了大半宿——寒衣和家信都是障眼法,他此行的目的是带来孙老太太的亲口叮嘱。

过了几日,孙杰又接到两封京师来函,都是通过朝廷的驿马按标准流程送到的,所以同时被送到孙杰手上。两封信的内容大同小异:先是好言嘉勉了一番孙杰的战功,随后强调了孙家世受国恩,要忠

于朝廷和圣上,在信的末了,也不约而同地暗示了要孙杰站定立场,警惕“宵小”的拉拢腐蚀……唯一不同的是信件的落款——一封来自李世忠,另一封则来自于内阁!

李公公在信中引述了先帝“善待孙杰、孙家是祖宗江山的定海神针”的遗言,其写信的目的,当然是希望在新帝登基后自己前途未卜之际得到先帝最器重的将领的支持。不过等孙杰看到信时,他已被打发出宫,正自孤身一人踏上南去凤阳的不归路。

阁老孟良臣写信的目的异曲同工。孙杰所部虎狼之师是大明一等一的强军,世受国恩不假,但孙家的所有恩典都不是出于新帝。要动手收拾李世忠一党,朝臣们可不想凭空惹出什么大麻烦来——在他们看来,李世忠没少照顾孙杰,后者人又年轻,还是个蛮牛一般的武夫,保不齐就脑袋一热选错了边。因此,此信的目的一是警告拉拢,二是试探:要通过孙杰的回信判断其立场,进而决定下一步怎么对付他。

幸亏母亲大人的预警提早了一步,否则,尽管孙杰与李世忠并无私交,但他在先帝面前的屡次帮衬虽都是为了国事,孙杰也不可能不买账的。回信时若是稍有不慎落下什么把柄,后果着实不堪设想——一样的文字不同的人各有各的解读,被引申向宦官勾结武将,孙家的麻烦可就天一般大了!

孙杰唤来商文长,详细

讲述了一番京师暗流汹涌的背景,随后二人花了大半宿字斟句酌地商量好两封回信的内容,都是慨然大义,忠心为国,只字不涉及个人私谊。反覆读过几遍,稍稍定了心。次日一大早,孙杰正要去找朱燮元再给回信把把关,老爷子倒先派人过来找他叫他入城议事了。

老少二人见了面,朱燮元也没客套,劈面就问起京师的两封信函,孙杰恭恭敬敬地从怀里掏出原信和回函递给老爷子。朱燮元认真地看过,呵呵笑了:“‘杰虽与公素未谋面,今承公谆谆大义以教,杰自当悚惕而时时内省。孙氏家训:吾祖本无锥地之赤贫,幸投太祖方免风雪饿殍之厄,饮水思源,子孙皆须粉身报国。国朝二百年圣眷日隆,杰固愚钝亦知君臣大义,愿效圣天子犬马,唯朝命马首是瞻。’写得好,写得好啊!前面一个‘素未谋面’后面一个‘今’字就把可能的怀疑洗得干干净净。国栋,你这个师爷很好,老夫放心了。”口里说着话,手里却没把信还给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