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会试,判词陷阱(1 / 2)

在熏香和羽绒被的加持下,祝澜这一晚睡得格外香甜。

次日晨光刚刚照亮贡院之时,祝澜便已起身梳洗完毕,简单地用木簪挽发,一袭青衫端坐于号舍之内。

等待试卷发放期间,便要开始研墨做准备了。

参加春闱,这墨块的选择与研磨也十分考验学子的功力,墨浓了会堵塞笔尖,淡了则字迹不清。

祝澜所携带的毛笔与墨块皆是裴氏千挑万选出来的,砚台更是杜兰芳托人寻来的好砚,研墨时的手感极其丝滑顺畅。

……

第一场考试乃是四书义题与五经经义,由天子亲自出题,题目选好后放入小盒,上锁后交给礼部尚书,再由礼部尚书携带至贡院交给正考官。正考官用事先获得的钥匙打开小盒,取出考题、印刷,待开考之时发放。

主要考察考生对于四书五经内容的理解程度,对于祝澜来说并不算难。

到初九这日用午饭之时,祝澜已经完成了四书义题的作答。

至于五经经义,学子们要从其中选一经作答,祝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尚书》。

毕竟她穿越前就在省里的《尚书》文化研究组兼职工作,本就烂熟于心,穿越之后这些年更是有意识地扬长避短,在《尚书》的学问上格外下功夫。

当然,她还有更多的考量。

一方面,科举考试旨在选拔既有德行又有才能的人才为朝廷所用,《尚书》主要阐述仁君治民之道,这与科举选拔官员的初衷相吻合。

另一方面,《尚书》的文风古朴典雅,在作答的文章中若能灵活运用《尚书》中的典故和辞藻,可以大大提升文字的质感和文采,获得更高的评价。

当然,这两个原因旁人也能想到,因此《尚书》一经向来是春闱的热门赛道,选答人数众多,竞争也尤为激烈。

祝澜淡淡一笑,她向来不惧竞争,只管发挥好自己的优势便是。

她大致浏览了一遍《尚书》的题目,却并不着急作答,而是取出自己的自热锅,打算先填饱肚子。

这次的自热锅她又做了改良。如今是早春时节,天气尚冷,食物易于保存,因此裴玥帮她熬了浓缩的猪骨高汤,一路带了进来。

高汤的表面漂浮着一层凝固了的猪油,待石灰遇水一加热,上层食盒中的猪油渐渐化开,香飘十里,不知又馋哭了多少附近的考生。

祝澜不紧不慢地吃着,待喝完最后一口汤,心中已经构思好了作答的框架,在草稿纸上勾勒一番,旋即动笔书写起来。

……

第二场,祝澜拿到题目之后习惯性地通篇浏览一番,从前至后的顺序依次是论一道,判五道,诏、诰、表、内科一道。

从第二场考试开始,便都是由正考官亲自出题了,题目发放之后呈给天子御览即可。

时隔多年,竟然在春闱的贡院之中重新做起了自家恩师出的题目,如此刁钻、声东击西的出题风格,自己坐在这里感觉还真是有些……

祝澜歪着脑袋想了想,脑海中莫名浮现出四个字——

宾至如归。

她笑了笑,从容提笔,直接开始草拟最后一题的答案。

撰写诏书,无非就是公文写作,格式大于内容,因此最好入手。书写之时祝澜几乎没有停顿,一气呵成,很快便完成了。

接着她继续从后往前作答。

五道判题,便是判断并解释五个案例中的法律问题。

比如官员受贿一定金额,应当如何定罪、商人贩卖私盐应受何种处罚、民间土地纠纷要如何调解,诸如此类。

这样的判题意在考察考生对大梁律法的熟悉程度,作答说简单也简单,说难却也有相当难度。

说简单是因为法条是死的,只要按部就班依据法条来分析判断,得出判词便可。

说难却是因为大梁律法有上千条之多,内容繁复且有诸多细节,若要全文背下,其难度不亚于四书五经。况且,既然是会试试题,若是想当然地作答,必然会落入考官设置的陷阱。

目光重新落在题目上,祝澜会心一笑,果然老常这人要么不出手,要么一出手便不同凡响。

常云霄带来的那本册子整理了大梁近十年来的一些大案案例,这次题目涵盖的几个方面,正好册子之中全部都有涉及,并且点出了案例之中的玄机。

比如其中一道,某七旬布商突然去世,未留下遗嘱,引起家中多人争夺遗产。布商之子为合法继承人,欲继承全部遗产,而布商的侄子却拿出一份与布商私下签订的赠遗契书,协议上按有布商的手印。那么遗产究竟该如何分配?

按大梁律法,既然那布商与侄子签订赠遗契书,那这份契书的优先权要大于其子的合法继承权,所以应当按照契书来进行分配。

祝澜笑着摇摇头。

恩师这坑挖得……不知今日这贡院之中,有多少举子要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