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撑船打铁磨豆腐(2 / 2)

,他们供奉给神灵的祭品当中便有“唐符”。

这个东西在倭国文人的笔下有豆府、豆富等多个名字,但无论是从名字还是读音来看,都可以确认是豆腐,而再从唐符这个名字上逆推,便不难猜出这东西是从唐传入倭国的。

直至南宋灭亡后,吴自牧追忆南宋临安城盛景,撰《梦梁录》才首次出现了煎豆腐和豆腐羹的记载。

对于这两种吃食,吴自牧注解道“乃小辈去处…下等人求食粗饱,往而市之矣。”

这番记载倒是能让人猜出为何汉唐缺失了对豆腐的记载:

多半是因为在宋代之前纸张的价格还没被彻底压下来,而在当时豆腐是一种上不得台面的食物,故而不配记于书中。

事实上现代人熟悉的磨豆滤浆、煮浆点浆、重压成型、去除浆水简单四步,对传承时有断代的古人来说研究起来异常困难,更别提点浆这一步,根据所用的是石膏还是醋酸,亦或是盐卤,所制出来的豆腐样貌也是大相径庭。

直至明代,豆腐的工艺有了长足发展,样子也逐渐变得平整如水、光亮如镜,这种食物才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受到了文人雅士的追捧。

因此也可以说,至今流传的过年习俗当中的“二十五磨豆腐”,恐怕最早也就只能追溯到明朝了。

不过豆腐这东西,可以说在明朝爆发出了所有人都难以想象的强悍作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