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乱世呵(2 / 3)

如此重要,与其将其置于国子监与其他学问并列,不如将其擢而单列,以彰显其重。

这样千年之后,后辈们回忆起来便可说,虽汉武帝首创太学开千年学风,但唐太宗也有首创算学阁奠科学之基也。

只需想一想便颇为意动,于是又一项举措便很快在李世民心中敲定。

随后群臣依次散去,三三两两结伴而行,这些多半也是在交流此次所见之心得。

毕竟光幕此次所见对他们来说都称得上震撼人心,尤其此次还有不少那古罗马之消息,若是不私下讨论一番抒发心情,那怎么都说不过去,李世民倒也理解。

唯一略显难办的便是侯君集,眼看着这位昔日亲臣再次涕泗横流的保证会效死命开海,李世民拧了拧眉头也是略显嫌弃:

“死有何用?”

“若遇不测,当以存身为先!”

大唐的潞国公当即便泪眼汪汪,觉得陛下果然还是念旧的。

随即便听到李世民悠悠道:

“将所见带回长安之后,再奋死犹不迟也。”

最终大唐的潞国公走的时候有点魂不守舍,让目送的李世民都有点不忍了。

但想想历史上那个下令将其斩首的李家二郎,其心情相较此时难受何止千倍?

这样一对比便迅速释然了,随即也将目光移到最后留在此处的人身上:状元马周。

此刻的马周还是有些懵然,短短时间相继经历了登科举榜首,长安游街赞名,蒙皇帝召见,观奇异光幕,知千古之事,马周现在看着大唐的皇帝都感觉有些不真实感了。

莫非这只是在雷泽公府内喝醉酒的黄粱一梦?不然实在没法解释今日之所见。

而李世民笑的相当和蔼,对此事堪称是驾轻就熟。

亲手拽着这位将来据说是贞观名臣的状元,李世民豪迈一挥手:

“宾王可欲知贞观之盛?可欲知汝身后名?可欲知千古兴衰之变?”

一连三问让马周的脑袋彻底失去思考能力。

而接下来李世民毫不犹豫用了一个学到的新说法:

“如今之贞观,乃我华夏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也!亟需英才投身领大势彰材能。”

“宾王可为贞观之英才?”

孔明对后世对自己画作的评价一笑置之,反倒是对这刘焯的遭遇多有慨叹:

“隋有刘焯,汉有刘洪,皆为乱世之殇也。”

孔明如此感叹引得其他人好奇,刘备则是稍微想了一下,不太确定道:

“军师说的可是常山刘元卓?”

孔明点点头确认,并扭头道:

“宪和。”

于是刘备就看到简雍也面色略有复杂的推出了一个小箱子,打开之后入目所及便是整整齐齐的一箱竹简,以及放在最上面的薄薄一个小册子。

“乾象历?”刘备一脸疑惑的念出了这个小册子封面的名字。

孔明也不卖关子,当即娓娓道来。

“入长安后,钟司隶献藏书供我等抄录,我便寻了宪和过来帮忙,在对钟司隶所藏简牍抄录过半时,发现了此物。”

天才一住言情小说s23

“《四分历》有所缺陷,有识之士皆知,孝灵皇帝时,刘元卓得大家蔡邕之推举,欲制新历。”

“刘元卓潜心多年,最终制出此历,较《四分历》,完善不止一筹,其算学水平远超我等,堪称望尘莫及也。”

刘备顿时大为好奇:

“既能如此,如何我闻所未闻?”

孔明顿时再叹了一口气道:

“中平六年,孝灵皇帝召刘元卓入京,欲采乾象历而用。”

闻言刘备顿时什么都明白了。

中平六年对大汉来说是无比特殊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同时还是光熹元年、昭宁元年、永汉元年。

而这一年发生的事可谓是目不暇接:

灵帝崩殂,少帝继位,何进被杀,宦官伏诛,董卓专政,诸侯起兵,乱世之始就此而始。

与这些事情相比,那被召进京的刘元卓自然也就无人在意,历法之变也只能不了了之了。

而如今知晓算学之重要的刘备也是频频叹气,孔明说的还真没错。

任你算学上有通天之能,但生逢乱世,又有何为?

不过此时刘备也振奋精神道:

“据我所知,刘元卓后任山阳郡太守,只要我等…”

孔明一脸遗憾的摇摇头止住了刘备要继续说下去的架势,道:

“某与子初在成都时遍揽算学之著作,最可称道者便是刘元卓所注《九章算术》,此贤可称吾师也。”

“入长安后便从钟司隶处得知,刘元卓已逝两年矣。”

于是刘备也只能一叹:

“乱世呵,乱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