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树木,树人(2 / 2)

但问题是刘家堡的财权掌握在马宝梅手里。

刘家堡的情况说来有些复杂,家家户户都有私田,但老响马的底子在,马宝梅接手的是公爹刘鸷传下来的公中财产。

有存银、田地和依附其上的佃户,还有一支百人规模的家丁队伍。

如今家丁少了些,剩下的都被刘学勤拉上山做了教中护法。

说起来,教中常驻人口已经超过三百之数。

养这么多人,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而刘学勤最初的启动资金只有一百两银子,这钱是老刘家自己投的。马宝梅刚当上刘家堡的家,真心不敢轻易动用公中的钱。

那座塞山当初光秃秃的,没啥价值,就算白给了。

后来买哈拉沟铁矿的时候,公中给了一千两银子,这算是借的,堡子里几个长老都是点了头的。

主要那时候塞山的第一批茶叶已经开始收获了。

刘学勤选的品种是比较耐旱的黑茶树,陕西茯茶。

其实早在洪武四年,大明就在秦州设立了茶马司,后来洮州也设立了,又于洪武十六年取消。

甘肃的总茶马司转到了河州,主要那边紧邻藏区,交易量最大。

这些年随着朝廷一些政令下达,还有边卫一系列动作,刘家堡的人终于后知后觉,有些回过味来了。

人们开始意识到,老仙种茶叶这事,可能当时不是一时兴起。毕竟,洮州地界自古也不是茶叶产地啊。

因为现如今朝廷已经命令禁止民间私自交易茶叶给戎人(藏族和蒙古族部落)了,这涉及到明初便成形的【以茶驭番】政策,而且有明一朝,此策一直在发挥着作用。

一方面,明朝需要从藏族人手里购买战马,另一方面,大明对边疆采取羁縻政策,说通俗些就是笼络人心。

茶叶恰好充当了其中的媒介。

【盖制戎狄之道,当贱其所有而贵其所无耳,我国榷茶,本贸易马,以备国用。】

刘学勤确实是知道明初这项政策,所以才会在本山种植茶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但也需要一些点缀不是?

但他没想到朱元璋精细到这种程度,不但禁私茶,还到处设卡,还有茶课司收税。好在山高皇帝远,终洪武一朝,朝廷也没能禁绝茶叶走私,反倒愈演愈烈。

刘学勤当然不会巴巴赶去给老朱家交税,这都搞不定,让他塞音老仙面子往哪儿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