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5章 上奏朝廷(1 / 2)

大明上下一心,文治武功,蒸蒸日上,有后世华国盛世之景……

花厅之上,朱元璋一脸阴沉地看着手中厚厚的奏折,眉头紧锁。

这些世家大族,一个个都是人精,不到万不得已,哪会联手上书弹劾?看来,楚泽那小子在凤阳又搞出什么大事了。

“启奏皇上,嘉平侯楚泽近日在凤阳州大兴学堂,招收百姓子弟入学读书。此举有悖祖制,扰乱纲常,请皇上明察,严惩不贷!”太傅姜国公的奏折言辞恳切,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怨气。

朱元璋暗骂一声,甩开奏折。

这帮老东西,就知道抱着祖宗的臭棋篓不放,学堂惹着他们什么了?莫非是怕百姓都读了书,将来没人给他们家当长工了?

正嘀咕间,小太监急匆匆跑进来,手捧一封飞鸽传书。

“皇上,嘉平侯来信!说是事关国运,请您尽快过目。”

朱元璋眼前一亮,忙接过信函。

楚泽那小子,古灵精怪的,不会这么巧也写信来了吧?拆开火漆,展信细读,脸上的阴霾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愈发灼灼的亮光。

“教育为公,功名唯才,天下才能安定太平,江山才能千秋万代!”朱元璋唇角泛起一丝笑意。

好小子,一番话说到朕的心坎上了。

教育兴则国运兴,朕要的就是这个意思!

他一拍桌案,对小太监吩咐道“去,即刻宣文武百官上朝,就说朕有旨要下!”

不多时,文武百官齐聚金銮殿,听圣上训示。

“有道是'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朕觉得,教育不分贵贱,人人都该有学上。嘉平侯楚泽近日大兴学堂,招百姓入学,此举甚合朕意!”朱元璋凛然道。

群臣哗然,有人忍不住跪下启奏道“皇上,嘉平王爷此举有悖祖制,恐生事端啊!”

“放肆!”朱元璋拍案而起道“成何体统?百姓不学无术,国之不幸也!楚泽能兴学校,有利于国,有何不可?”

朱元璋环视群臣,目光如炬,缓缓开口道“众爱卿,大明之兴,惟有教化为先。楚泽在凤阳州兴办学堂,正合朕意。此举有利于国运昌盛,岂能轻言放弃?”

群臣闻言,虽心有不甘,却也不敢再多言。

只有姜国公仍不死心,上前一步,叩首道“皇上明鉴,臣以为此举仍需慎重。学堂向来只招士族子弟,若是大开民智,只怕有乱臣贼子钻了空子,生事作乱啊。”

“放肆!”朱元璋勃然大怒,一拍龙椅扶手道“百姓不学无术,正是为乱臣贼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唯有教之以礼义廉耻,化愚昧为明智,天下才能永享升平!”

他虎目圆睁,扫视群臣,语气森然道“难道在座的各位,心存异议?莫非是惧怕自家的特权被削弱,就要阻挠国之大计?”

文武百官齐齐打了个寒颤,忙跪下叩首道“臣等不敢!”

“很好。”朱元璋冷哼一声道“既然如此,朕就明言了。楚泽在凤阳所办学堂,乃是试点。日后朕要在全国大兴学校,普及教育。任何人,若敢阻挠这等利国利民的好事,杖责一百,降三级。若是还敢多言,拉出去斩首示众!”

群臣闻言,噤若寒蝉,哪还敢反对半句?纷纷叩头应诺道“臣等谨遵圣上教诲,定当鼎力支持嘉平侯大兴学堂之举!”

朱元璋这才稍霁威仪,挥挥手,示意群臣平身。

他看向姜国公,语带警告道“姜爱卿,你身为太傅,理应率先垂范。楚泽办学之事,你可要好生协助,不得有半点阻挠,否则…”

姜国公闻言,吓出一身冷汗,连连叩头道“臣…臣遵旨!定当全力配合嘉平侯,决不敢有丝毫怠慢!”

“下去吧。”朱元璋不耐烦地挥了挥手。

群臣告退,殿内一时肃静。

朱元璋独自沉吟,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

“楚泽此举,当真高瞻远瞩。若是天下读书人多了,必能为国家选拔更多人才,巩固江山社稷。这些胸无点墨的酸儒,真真不识大体!”

他暗暗点头,复又召来小太监,吩咐道“去,即刻起草诏书,着楚泽为天下立学堂之榜样。大明自今而后,当广设学校,普及教化,务必使寒门子弟,也能凭才学立身,报效国家!”

小太监领命,忙不迭地退下了。

与此同时,凤阳王府内,楚泽正在书房内焦急地踱步。

京城那边还没有消息传来,不知道圣上可曾收到自己的奏折,会作何反应。

正胡思乱想间,黎星匆匆进来,神色激动道“王爷,有消息了,京城来旨。”

只见一锦衣卫带着圣旨进来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兴办学堂,正合朕意。此举有利于国运昌盛…….”

“楚王爷,请接旨吧”

楚泽大喜过望,连忙起身接过圣旨细看。

只见朱元璋言辞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