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时也命也(二)(1 / 2)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本田宗1郎和宫本才吉两人可谓是百思不得其解。本田宗1郎在活塞环的制造上已经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可收效甚微。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在没有寻找到突破口前仍旧继续投入,那么不但成立的新公司会胎死腹中,就连滨松亚特技术商会也会受到“株连”。

考虑到大局,本田宗1郎暂时放弃了研究制造工作。

不过本田宗1郎内心仍对活塞环抱有极大的热情。为了解决技术上的难题,本田宗1郎请教了滨松高等工业学校的藤井义信教授。他虚心地询问:“藤井先生,我想制造活塞环,可是在技术上遇到了难题,您能不能帮助我?”

藤井义信思考了片刻后,痛快地答应了本田宗1郎。他随本田宗1郎来到工厂中,查看了先前制造的活塞环。查看完毕后,藤井义信说:“我觉得应该分析1下你制造出的活塞环,才能清楚里面到底缺少了哪种成分?”

本田宗1郎被藤井义信的话搞糊涂了,他说:“缺少成分?这个东西不就是用铁制造的?”

藤井义信笑着说:“当然不是,我不是学这个专业的,所以你还是向田代岉教授请教吧。”本田宗1郎闻言后马上赶到了田代岉的实验室。田代岉教授将本田宗1郎制造出的活塞环放在显微镜下经过观察后,说:“你制造出的活塞环,硅的成分不够。”本田宗1郎第1次听到这样的新鲜词汇,不禁问道:“硅是什么?”

田代岉见本田宗1郎如此惊讶,表现出的诧异绝对不亚于他。他说:“你连硅都不知道就制造活塞环,你真是够厉害的。”随后,田代岉教授向本田宗1郎详细地解释了硅。从田代岉教授口中,本田宗1郎得知了硅的属性和用途,也了解到它是制造活塞环必需的物质。

这段求教的经历让本田宗1郎深深地感觉到了自身专业知识的匮乏,他当即下定决心,重返校园。很快,通过申请,他成了滨松高等工业学校机械系的旁听生。

当1个年近30岁的青年出现在1群相比之下还是孩子的学生面前时,人们不禁诧异:“滨松亚特技术商会的老板又要搞什么花样?”

重返校园的本田宗1郎对学校并没有怀旧感,因为本田宗1郎其实是1个讨厌安安稳稳坐在椅子上听老师讲课的人。可惜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他只能忍受了。

由于本田宗1郎的生活方式与学校的方式相去甚远,所以每每老师写在黑板上的重点内容本田宗1郎还来不及记下,老师已经擦掉并开始了下1个话题。

随后本田宗1郎发觉,与其拼命地抄写老师板书的内容,还不如认真地听老师在讲什么。结合自己在技术上遇到的问题有选择地学习,或许会更有收获。因此,他不再埋头记笔记。

作为机械系的旁听生,本田宗1郎除了上理工类的课,其他课上根本见不到他的影子。他跑到哪里去了呢?原来,他的玩心又起,竟然请学校的老师到艺妓馆玩乐。

临近毕业时,校长把本田宗1郎叫到了办公室,询问他是不是没有参加考试。本田宗1郎点头称是。校长生气地说:“你不参加考试,学校是不会给你颁发证书的。”本田宗1郎虽然只是旁听生,但也要按照学校的规定完成学业。

本田宗1郎听了校长的话反驳道:“如果证书是1张电影票,还能进电影院看电影。可是证书并不是电影票,它连电影票都不如!”校长被本田宗1郎气得满脸通红,他当即让本田宗1郎退学。这样的处罚对本田宗1郎并不起什么作用,他依旧会去学校旁听,而老师时常会被他请出去玩乐。这等于用请客的钱交了学费,同样学到了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世间万事万物都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往往1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可以引起轩然大波,就像“蝴蝶效应”1样。如果1941年美日太平洋战争没有全面爆发,或许丰田汽车工业公司就不会注资本田宗1郎苦心经营的东海精机重工业株式会社;而如果不是丰田的注资让本田宗1郎感觉在自己的公司中无足轻重,也就不会有日后本田技研的诞生。

所以说,坦然面对世间万事,或许下1个机会就在转角处。

出于某种兴趣,沈万福在前世曾经深入钻研过东洋国的企业发展历史,尤其是东洋国2战结束后的企业发展呈现出与欧美现代企业不同的特征与途径,这是当时沈万福某1位同校经管系师哥的博士研究课题,期间沈万福还为这1位师哥搜寻过许多相关的资料,对于东洋国2战结束以来的著名企业以及企业家的轨迹,可谓是牢记于心!

沈万福仍然记得本田宗1郎曾经在公开场合多次提及到接受丰田汽车注资1事,可谓是气愤至极,只因东海精机重工业株式会社就像本田宗1郎的孩子1般,将自己的孩子“拱手送人”,这是1种什么感觉呢?

1937年,专门制造活塞环的制造公司——东海精机重工业株式会社正式成立。本田宗1郎就任社长,专务由此前立下大功的宫本才吉担任。同年11月,本田宗1郎和宫本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