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我是做什么的(1 / 1)

今天瑞琪收到一个特别棒的提问:你是做什么的?

这个问题来自于一个写公众号的只聊了几句的朋友。

问得很好,按照传统的来说,瑞琪是修行的,但是这个词语总有点儿暗搓搓表达自己不好了,所以“要修”一下。

那肯定也不是修佛修仙修神通之类之类的。瑞琪曾经受过追求这些神通的“苦”。

瑞琪眼前一亮,“我是修人的!”

这也有点不准确,但我却觉得还算是OK的。反正语言本身就有局限,怎么说都错,但同时也表明怎么说都是对的,因为错本身就是对的。

这个世界很好玩,当你明白所有人都没有问题,所有人都是完美的这一点的时候,你做出来的行为反而像是某种“修理”人。

用开窗户来作一个简单的比喻吧!

比如瑞琪有一个需求,需要开窗户,那瑞琪只关注结果,开窗户,享受风吹房间、阳光洒下来的过程就好了。

我不会去管这个窗户是怎么开的,到底是风吹开的?还是我妈妈给我打开的,或者是我不认识的人给开了窗户,或者是别的,我只管我要的,窗户开了。

我只管我要的这个结果,结果达到了,就行。不管是今天还是明天或者后天。

哪些人从某种程度上是“需要修理”的人呢?

1开始研究这个窗户为什么要开的前世今生,想很多,做很少,甚至都不做,只是胡思乱想;

2明明只有一个简单的开窗户的需要,他觉得很丢人,很羞愧,好像开个窗户是多么罪恶或者不得了的事情。人怎么能开窗户呢?

可是窗户被创造出来,就是提供人使用,就是可以开窗户,也可以关窗户的呀!!

3明明可以简单的用手推开窗户,非觉得这很丢人,要用神通,要这样要那样,给开窗户这个行为无形中加了很多的条件,并且这些条件甚至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但人家就是觉得无关紧要的小事才是比开窗户更为重要的事情!

4对开窗户这个行为进行了过度的研究,而忘记探索了。世界就是一个大大的探索的场景,just do it。比如开窗户的时候不允许自己犯错,甚至先迈左脚还是右脚都给自己做了严格的规定,一旦可能做错,就不做了,直接放弃了。

……(问题是关注不完的,还有一套程序就是问题会自动消融)

反正人类是很擅长折腾自己,这也是一件好事儿,因为这些都是一个特别棒的探索的过程。

只是无论怎么探索,都不要把自己忘记了,不要忘记你只是在探索在体验而已。

其实瑞琪开始对于自己做事就很接纳——我很惊喜的发现自己从一开始写的文字像是某种自言自语,文字能力好像能自动迭代一样,相信我的手就是很巧,然后自己就能看到自己写得真的好好!

也收到了很多很不错的反馈!

这些反馈就是我认同的,很棒的,我就开始觉得自己本身就是“好”。

还有一句话就是,“一件事只要变成每天,那你就会是这件事的专家。”意思就是多做多做,做着做着就会了。就会有老师,无论是外面遇到的人,或者是心里的老师,都会出来指引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