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文化人(1 / 2)

一座乡镇没了,别说许尘不知道,就是管辖乡镇的县府也不知道。

皇权不下乡。

当地诉讼什么的,都是公所和乡老公决。

除非真的大案,才会上报县府。

而县府派人下来乡野,也就春耕督促,秋收巡税。

现在不是春天,也不是秋天。

没人去汇报,乱兵隔离路途的话,估计十天半月都不会发现。

包琮只能强忍疼痛,抓起路边一只死狗,没力气扒拉柴火了,便将还有火星的死狗扔在上面,在一旁匹配倒下。

天色将晚,啃了半生不熟的狗肉,包琮拄着木棍,再一次小心翼翼上路,前往县府。

必须尽快找到乱兵,调动卫所士兵尽快剿灭。

包琮不知道,乱兵的战火,已经开始四散开花。

抢到金银的信徒,没有统一的组织纲领,更没什么统一的号召力。

他们开始分散,或者还乡,或者去投奔自己的亲戚。

或者选择留下,继续壮大。

那些还乡或者去亲戚家的,开始鼓舞邻居亲戚加入弥勒大事。

乡野百姓都信这个,但还是犹豫,毕竟这是杀人!

甚至,还有人想大义灭亲。

可是,随着风声不断传播,隔壁村子已经汇聚起来,浩浩荡

荡出动了,或者开始攻杀隔壁的村子了。

颤颤巍巍,恪守本分的村子,被燃烧的乱火烧掉。

不加入,就会死。

一时间,不知道多少乡野,多少百姓,或者主动,或者被动卷入。

乱事一起,乱兵数量越来越多。

褚束派遣的将官士兵,融入这些人里面,从最开始的乱兵里面,开始整合组织,有了冲动的先锋,有了后勤的吃喝。

无法离开的良善百姓,也只能加入这场狂欢。

何况,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日子是如此的享受。

……

京城之中,人心依旧浮动。

倒不是因为战事,褚遂这位操盘手,现在都不知道中原啥样子。

还是因为三省制度。

百官和监生,都上了折子,都到了皇上手中。

既然是送到皇上手中的折子,那么,不管皇上本人批阅不批阅,最终都要在翰林院存档的。

平常的折子存档也就罢了。

三省重开的话,可是不亚于改朝换代的大事,他们的折子存档,到时候会不会被翻出来,然后秋后算账?

所以,百官心慌,都想着皇上那边尽快给出示下,尽快将这件事了结,然后,翻篇!

可皇上收了折子就没下文了,越是如此

,越让人不安。

公卿也有些躁动。

却是因为老皇姑和大宗正家里的还田之举。

皇上给老皇姑家里赐了两个郡主,给大宗正家里另赐了一个公爵。

国朝百年下来,郡主公爵什么的,其实已经没啥号召力了。

但这毕竟是在位天子所赐,比那些落魄公卿要风光许多,至少说明,简在帝心啊!

是以,不少公卿开始躁动,开始想着要不要还田,却舍不得家族几百年盘剥的积攒。

百姓却都无比开心。

那些山林田地,还要度田分田,最终多半落不到京城百姓手中。

但皇庄开放了啊!

皇庄虽然说是皇家庄田,但皇家又不真靠那里面的粮食养活,主要还是培植花草,育养野兽。

里面的东西当然不能让百姓带走,百姓去参观却可以了。

文化生活贫瘠的百姓,但凡有闲暇的,都靠着一双腿跑去参观了。

参观过的,有了吹嘘的资本,在没去过的人面前便高人一等。

以至于成了潮流,就连鞋子都穿不起的贫民,为了不落面子,都忍饥挨饿去参观了,回来自然又是一顿吹嘘。

……

许尘在书房看折子。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熏陶,许尘总算能看懂古

文了。

或者说,掌握了规律,古文其实也很简单。

主要还是用典!

古人最早用典,是因为口语化的词汇实在太少,不用典,想表达的意思就要长篇大论,用典,四个字足矣!

书写困难的情况下,用典当然是首选。

如今口语化的词汇很多了,书写也不困难了,但用典依旧是流俗,能用典,就绝不白话,这才是文化人么。

所以,许尘看的还是很困难,要不断咨询一旁的计南。

几天过去,许尘看了几百折子。

里面有客观评价的,大多数,都是直接批评三省。

但就算客观评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