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招人(1 / 2)

饭毕,两家围坐在屋檐下,一边纳凉一边说着今年的收成。

秦瑶家亩产五百斤确实是个奇迹,因为刘老汉家最好的那几十亩地,亩产撑死也才到三百二十斤。

余下的,都在二百八十斤左右。离得最远,最贫瘠那十几亩,一亩才得了一百六十斤。

没办法,实在是管不来这么多田地。

刘季听到这,突然有点小骄傲,“娘子,那咱们家二月收的两亩麦地,产出还算不错的嘛,一点也没管,一亩还得了八十斤呢。”

秦瑶无语,都不想理会他,看向刘老汉,又一次提起插秧法,推荐他们明年试一试。

刘老汉正有此意,不,应该说是整个刘家村的人都想跟着秦瑶用这个插秧法。

大面积用肯定不行,但可以把家里最好的地留出来,每亩哪怕只能增产十斤,几十亩加起来都是几百斤。

何况从今年秦瑶家的收获来看,可不止这个数呢!

来年若是风调雨顺,家家户户吃饱饭就不再是妄想。

想到此处,刘老汉和刘柏兄弟三人都止不住的激动。

秦瑶点头,“就是这个意思。”

刘木匠拿着图纸看了又看,直呼精妙。

一个何氏,一个刘货郎家的芸娘。

采石工一天十二文,包早午两餐。

众人只顾着听月钱多少多少,对男女不限这一条选择性无视。

芸娘无奈道:“大嫂你放心,我没想跟你争做厨子,我是来应招木工的。”

刘季最后一个洗,洗得格外慢。

刘木匠在口中重复好几遍流水线这三个字,越念越觉得这个用词非常准确。

于是乎,秦瑶刚说完招工人数和条件,空地上的人就少了大半——都急忙跑回家或是跑到地里,通知家里的老少爷们去了。

秦瑶正好要去镇上买点肉回来,送了刘季一程,在镇外官道上把他放下,再走一个时辰就能抵达县城。

这还不算完,每一件屋子里,有细分好几个区域,有专门刨木料的、锯板材的、组合拼装的、上漆的、检验的。

不过他有一处不解,指着图上那些某某车间小牌子问:“为何要叫车间?”

于是,前来应招的人中,只有两个女人。

早饭吃好,嘱咐家里四个孩子把院里的谷子摊开晒,秦瑶脚步匆匆的来到刘木匠家。

涉及到重体力活,石磨部门这边,秦瑶打算招八名男工。

各挂一个牌子,写上某某车间,区域分明。

不过别看她表面上一副自信模样,但当同样为了应招木工的男人们望过来时,还是紧张得抓紧衣袖,呼吸急促,心底隐隐有点后悔。

“对了,你之前说做流水线什么的,现在图上这个就是吧?专人专项,各司其职,上手也快,只需要学会其中之一即可。”

刘木匠也楞了一下,“某分部也不好听啊,那还是叫车间吧。”

秦瑶目送他走远,直到见不到人影,这才打马进了镇上街道,去屠户家买肉。

图有了,刘木匠就知道要准备什么材料,领着先前那两个短工,先把院子里之前收来的木料搬到新厂址去。

就是秦瑶那手艺,做出来的猪肝青菜汤味道总有哪里怪怪的,她自己喝了半碗,就不动了,专门去夹那盘小炒肉吃。

霎时间,正在空地上翻晒谷子的村民们齐刷刷抬头看过来。

排骨来两斤,五肉来两斤,再来一块猪肝,拿回家去煮汤喝,给她和四个娃补补身体。

不说多结实吧,一个遮风挡雨的茅草屋也得有。

时间还早,天才刚蒙蒙亮,走快一点绝不会迟到。

秦瑶早已经想好要建个什么样的,图纸一摊开,刘木匠凑上前来看,是一个四面合围,中间露天的房子。

刘季颓丧的点点头,拎着自己的小包袱,一步步往前挪,困得眼皮子都睁不开。

何氏大吃一惊,“你还会做木工?”

两个三脚架一放,长长的原木往架子上一搁,拿起工具就开始处理木料,好为接下来建厂房做准备。

后续视情况增减工人人数,暂定人数十八人。

中间一大片空地,可以用来堆石料,还可以多搭一个棚子建个灶台做员工食堂。

两人一合计,着手开始招人,得赶紧把生产车间搭起来。

把牌子放跟前,大喊一声:“水磨厂招工啦!”

芸娘点点头,自信的说:“我爹是木匠,我从小看到大的,在娘家的时候我天天帮着我爹给人做桌椅板凳。”

夜色来临,忙碌这么久,大家都很疲惫了,各自家去。

他家地也多,不过人也多,五天时间也收了七七八八,稍微有了点空闲。

对于此事,村民们早在秦瑶家租下荒草地时就已经开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