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最后一公里2(1 / 2)

我们的奋斗年代 周飞 1024 字 4个月前

潘小枣的命运,真叫坎坷;可她的性格,还真叫坚强。她虽然哭了,却是发自内心的喜极而泣。老书记默默祈祷,希望这些枸杞能改变她的命运。

见她不承认,曾芹也不打算戳穿她,只问道:“小枣主任,枸杞长出来以后该往哪卖呢?”

不光是她,宝成林场的人都在好奇。与其说好奇,不如说担心。一来宁夏枸杞比甘肃的更出名,二来种出来的枸杞到底有没有人要也不为人知。

潘小枣把报纸往她眼前一推:“你看,我有老师教呢!”

曾芹认识的字不比她多,这篇文章她除了能看懂供销社几个字以外,里面的内容更是不感兴趣,她满脸疑惑:“你可别考我了,我哪能看懂这个呀~!”

潘小枣笑着说道:“没事,以后你就懂了。”

曾芹又端详了报纸:“真巧。”

“巧在哪里?”潘小枣反问,可是曾芹没有回答。

她并没有追问,把目光又投到了报纸上。虽然今年枸杞还没有产出,但准备工作该动起来了。

因为展销会办得很成功,硖石供销社盛传丁立的办公室副主任很快就能转正了。只有徐珍知道,他的心思并不在官场上。他每天只想实践他的“最后一公里”方案。

她尽力维持着贤妻的角色,帮刚到家的丁立整理行李,娇嗔道:“我觉得呀,你一个办公室副主任操的心也太多了吧?现在有哪个基层社的销量不好?就算有亏损的,那也是业务科该管的事。”

丁立知道她心里实际上不愿意他下乡,他不想在这个问题上与她纠结。把带回来的资料放到书柜里,却发现少了东西,他问道,“我放在书柜里的手稿怎么不见了?”

徐珍不以为然地说:“前几天我和妈搞卫生的时候,把它们放到自行车库了。”

“你!你怎么能动我的稿件呢?”丁立急得立起身。

徐珍窝着的火被他这么一问给点着了:“又不是我一个人放的,你说我干嘛?再说了不都已经在报纸上登过了吗?收着报纸不就行了!”

一番争论让丁立很是恼火。要知道有一沓手稿是他从以前的大学行李里翻出来的,那是五年前的他对治沙的想法,在他看来极其珍贵。

这个夜晚,两人再次背对而眠。

一套思路,两地试行。

丁立与潘小枣像两个平行世界的人,在海宁与宝成林场各自寻找以供销社为支点的“最后一公里”商圈。

展销会上,丁立亲眼见到有很多老百姓一早就挑着自家的农副产品占位兜售,胆子大的还跑到果品公司的摊位前询问详细的收购条件。后来,连商业局都来请教举办展销会的经验,大有组织百货公司做活动的意向。

可是,潘小枣在销售枸杞这条路上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不过,她没有心急,毕竟防护林还不成气候,枸杞也还没有挂果,现如今要做的就是伺候好这些来自不易的树苗和果苗。为了不再出差错,她逮着空就看农技知识。

“妈妈!”守心手里抓着一根氧化了的皮筋来到她身边,“我的皮筋坏了。”

她低头一看,没有了皮筋的束缚,女儿的头发乱蓬蓬的搭在肩膀上。以前她曾想过不让守心、守晴留长发,这样就不用费时间打理了。

哪个女孩愿意留短发?守心仿佛看出了她的心思,对她说:“妈妈,我会给自己和妹妹扎头发,你不要剪我们的头发好吗?”

所以她的想法是多余的,守心早早就学会给自己和妹妹梳头扎发了。

潘小枣心疼地接过守心手里的皮筋:“妈妈明天给你买新的。”

她把氧化的皮筋扔在灶膛里,帮守心梳好头发。小姑娘越长越像爸爸,小脸蛋清秀中带着温和。

她抚着守心的头发,心里暗暗自责。因为守心太懂事,她对守心的关心太少了。

丁守晴眯着眼跑过来,用肩膀把姐姐撞开,对潘小枣撒娇道:“妈妈,我也要抱。”

潘小枣轻声责备道:“你把姐姐撞疼了。”

守心乖巧地把梳子放回去:“妈妈,我不疼。”

守晴得意地蹭着潘小枣:“妈妈,我想买个漂亮的皮筋。”

“漂亮的皮筋?”潘小枣反问道,“皮筋不都是一个样子吗?”

“上回张爷爷家里来了两位小姐姐,她们头上扎的是红色的皮筋,可好看了。”守晴噘着嘴说道。

潘小枣明白了,那是用了红色毛线缠的,既好看又不会因为皮筋太糙缠头发。

她不禁自责,每天不是忙着工作就是忙着种树,完全没想过要给女儿的皮筋缠上毛线。话说回来,宝成供销社每年冬天才进少量毛线,一进回来就被买完了。

她想起了什么似的,起身就去翻箱子。在压箱底的地方翻出一件大红色的毛衣,这是她和丁立结婚时买毛线织的,总共就穿过一回。

望着眼前两姐妹小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