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固沙魔方1(1 / 2)

我们的奋斗年代 周飞 1002 字 4个月前

陈振国宽慰着潘小枣:“治沙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时半会的事。几乎所有治沙者都在这条路上走过弯路。我们也是理论有余实践不足,希望我们能理论联系实践,在治沙上取得可见的成效。”

一番话打消了潘小枣的焦虑,她的心情比刚走进这间办公室时轻松多了:“陈主任,这几年我和我丈夫为了治沙,可没少走弯路。”

王副市长感慨地对潘小枣说道:“不管怎么说,你都是一个很有勇气的人。以后,还要请你多支持我们的工作,这是我办公室的电话号码,你碰到任何问题都可以直接来找我。”

潘小枣牢牢记住了这几个数字,也牢牢记住了他们的话。

先固沙,再种植!

临走时,王副市长送给她一本期刊,原来上面有治沙专家发表的文章。

一篇关于治沙的文章把丁立吸引住了,他看得非常认真,连饭都忘了吃。

“有这么好看吗?”徐珍问道。

丁立抬头:“也不知道怎么了,我觉得这些特别有意思。太谢谢你了。”

这些期刊是徐珍托关系从图书馆内部藏书里找到的。因为不常用,所以就没有放出来。

徐珍倒也大方,她贴心地说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不过你先把饭吃完,饭凉了吃下去对胃不好。”

丁立不舍地放下期刊,心思却飘到了遥远的沙区。不知何故,面对沙尘暴的描写,他的脑海里就会出现被风沙肆虐得只剩断瓦残垣的房屋。这样的场景真实得让他觉得身临其境。

人生中第二次,他又看到了人民日报的社论并陷入了沉思。

好几个月过去了,宝成林场所有人的关注点都在那片被承包出去的沙漠里,可潘小枣却一点动作都没有。

“张书记,你怎么不问问她上回到那治沙办都说了些啥?”曹天保端着一个搪瓷杯朝老书记问道。

后者握着烟斗慢条斯理地吸了一口烟:“有什么好问的,她要是想说自然会讲。”

“都这么长时间了,啥也不种,那不是白浪费功夫嘛!”

“她花钱了没有?”

“那倒还没有。”

老书记颇有意味地看了曹天保一眼不再说话。曹天保琢磨着他俩的对话,恍然大悟道:“她是想通了,不折腾了?这样也好,省得把钱都亏出去了。”

老书记仍然不说话,但嘴角挂着一丝浅笑。他早就想好了,潘小枣要是自个想通了,那么这份承包合同,林场就不了了之,更不需要她交什么承包费。上面问起来他自然有办法应对。

可是他万万没想到,潘小枣又有新动作了。

老书记家里热闹极了,老伴做好了晚饭,鲁大文和鲁小文帮着盛面糊和玉米饼子,守心三姐弟巴巴地坐在长凳上等着开饭,还真像个托儿所。

他上前捏了下守望的小脸蛋:“你妈妈怎么还没回来?”

“来了来了!”潘小枣进屋,满脸的风尘仆仆。三个孩子一见到她就从凳子上滑下来,像小燕子似的扑在她身上:“妈妈!”

鲁小文的眼里尽是羡慕的神色:“干妈。”

潘小枣一坐下就从口袋里拿出粮票给王大婶:“婶子,这个月孩子们的饭钱,你收着。”

老书记并没有阻止她的行为,她一个人照顾三个孩子确实精力不够;每天把孩子放在这里,如果不让她掏点粮票,她铁定会心里不安,怕是宁愿每天带着孩子上班了。

“你这是打哪来呢?”王大婶接过粮票忍不住问道。

“今天去了趟隔壁乡。”

“怎么?他们那群混小子又出来抢东西了?”老书记蹙起眉头,上回抢树苗的事还没找他们算帐呢!

潘小枣却笑了:“张书记,我想收麦草。我寻思着用量大,光靠咱们林场的肯定不够,所以想把隔壁乡的也收来。”

“麦草?”老书记的眉头皱得更深了,供销社收高粱,大家种的大多是高粱。剩下的为数不多的地才种了麦子,那产量光自己吃都不够。每年收麦后,没人愿意花力气去收麦草,都是一烧了之。

这不值钱的东西,收了有什么用?

潘小枣看出他的疑惑,神秘地说道:“我要在沙漠里扎个魔方。”

“宝成林场的供销社主任潘小枣收麦草,家里有麦草的不要烧,她用现金收。”这则消息很快就席卷了宝成林场以及周边乡镇。

茫茫荒漠中,几辆牛车拉着堆得既满且高的麦草缓慢前进,为首的是一位头上扎着蓝色粗布的女人。她扶着牛车上的麦草,跟着老牛的步伐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沙子上。

在她的指挥下,罗根生等人把麦草卸了下来。张国民格外卖力,他不仅把自家的麦草收了,还顺代着把邻居家的麦家都帮着收了,唯恐麦草不够用。

“魔方”不是潘小枣的原创,而是新的期刊里一篇文章对“草方格”的比喻。这篇文章再次提到了包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