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救治病人(1 / 2)

何谦知府跟赵大人还有山阳知县一起商量了很久,决定立刻派高明的医者去张庄诊治病人,防止拖延下去,酿成瘟疫,到时候恐不好收拾。

几位大人商量了一个救治办法,立刻付诸实施。

知府召集各医馆当家人,命各个医馆派员去张庄诊治病患。淮安城里城外有十六家医馆,知府派吴家医馆牵头,成立一个临时诊治队,吴先生负责,一切人员均听从其调配。

八月十三辰时,吴大夫带着一干人等,准备奔赴张庄。他们在状元里街漕运总督赵府门前集结,待人到齐,一起出发。

雍儿要求随吴先生一同前往,吴先生拒绝了,先生让雍儿在医馆当值,和大师兄一起掌管医馆日常事务,二师兄跟着师父一起去了张庄。

雍儿今天在师傅的位置上当值,接诊病患,因为前段时间的洪灾,河下也有很多病患需要诊治。雍儿仔细听诊,开药方,施针,忙乎了半天,终于松了口气,这会儿已经过了午时。雍儿起身,准备回去用膳,可是,又有人抬着病患来求诊,是张庄来的一个孕妇,来人面目极其可怖,脸色发绿,舌头腐烂了一半,肚子肿胀,雍儿欲上前切脉,医馆的大师兄过来耳语道:“师弟,围上面巾,护住口鼻,小心!”

雍儿从包袱里取出面巾,护住口鼻,她在仔细诊治病人。雍儿感到很棘手,她探到病人的脉搏很弱,诊断病人虚火极旺,使得其他的内脏功能紊乱,肾虚,津液耗损,雍儿给病人开了药方,想请教师傅,可惜,师傅不在身边,她问了病患家人前期诊治情况,病患家人悉数告知。

雍儿给患者抓了五副药,施了针,让病患回去。雍儿告知病患家属,服药期间,有任何情况,不用抬着病人来回跑,只消请吴先生诊治即可,吴先生带着很多医者去张庄了。雍儿写了便条给病人家人带给吴先生,留着给吴先生作为后期给病患复诊作依据。

却说当日辰时,吴大夫集齐了十六家医馆的医者,总计十八个人,带着部分药材,用水桶装上清水,驾车向张庄而去。

张庄的情况还不明了,这一拨人只是去察看情况。

车队从总督府门前离开,经过壶嘴街,向北,途径吴家医馆门前,转过石工头街,出了河下,向北向东行,渐渐地路边的房屋越来越低矮,后来只见农田不见屋宇,偶尔在荒凉的田野里看到一间半间草房,也是土坯茅草搭就,低矮破败。

行了半日,至未时,车队到达张庄,庄主带人在此迎候。吴先生带着车队进村走了一遭,了解大致情况。他看到庄子里几十间草房参差排列,房屋之间有巷子相隔。房屋低矮,阴暗潮湿,屋里有病人躺在床上,有孩童门前玩耍。十六个医馆的医者,在吴大夫的指挥下,各医馆分别去病人家里问诊,约定半个时辰后,去庄主家集中,商讨治疗对策。

吴先生在一户人称二狗子的孩子家里诊疗。二狗子今年八岁,前不久的洪水中,母亲没了,父亲是漕军,押送粮食去京中,还不知道家中的变故。

二狗子家屋子是人字形的,顶头开着一个门,屋脊一根梁从前向后与地面平行。沿着竖梁,麦草向两边地面斜斜地披下来。屋子背面一个窗,庄主张庆生推开门,吴先生跟着跨入门槛,差点被绊了一跤。屋子低矮阴暗潮湿,吴先生站住脚,定定神,闭上眼睛努力适应一下环境,慢慢地,张开眼,他看见了屋子的左侧有一张草席,上面躺着一个男孩。

显然这个是病中的二狗子,吴先生伸手探了一下病人的脑袋,孩子额头滚烫,显然发着高烧。经邻居钱婶介绍,二狗子高烧,三四天热度一直不退,有游医郎中开了药,钱婶帮着抓了熬制,给二狗子喝了几付,时好时坏,现在停了药,情况越来越糟糕了。

吴先生问钱婶,郎中给开的什么药,钱婶也不知道,说不出来,好在药吃完了,药钵里还剩下一点药渣,吴先生打开药钵,发现了当归,黄芪,桂枝,这几种是散热解表,舒肝和胃的药材,现在村子里发病的人不像是寻常病症,常规的药剂无法解决问题,应该从哪里着手呢?《千金方》上面说,石膏大寒,可以解热,但是,病人体弱,是否能够承受体内大寒大热的作用?吴先生记录下二狗的身体状况,接着去隔壁的王婶家察看。

王婶是嫁到张庄来的,因为水灾,丈夫和两个儿子都没了,连尸体也没有找到,只剩下王婶和女儿两个人艰难度日。王婶躺在床上,呼吸困难,高烧不退,伴有咳嗽,眼睛无力张开。吴先生给王婶诊脉,看她的舌苔,翻看她的眼皮,问王婶一些情况,王婶根本没有力气回答,王婶的女儿十四岁,趴在床边,哭哭啼啼,一再求先生诊治好她的母亲。

接下来,吴先生又走访了一些人家,回到庄主家,其他医馆的医者也陆续到了,大家把各自见到的和诊治的情况互相说了。

吴先生说:“就目前村民发病的情况看,应该是因为前期洪涝灾害导致,饮水不干净,洪水传递了污物。洪涝灾害期间,人们忍饥挨饿,冷热不均,心情紧张,遭受惊吓、忧惧、急躁等情绪影响,自身正气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