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归来(1 / 2)

十二日中午,正儿发挥正常,程顺利也很满意,齐天佑很喜欢这个题目,于是认真写着。中午,烈日当头,太阳照在粪缸里,发出的氨气,呛得程顺义睁不开眼,眼泪鼻涕顺着脸颊流下来,他呕吐不止,把自己考号里搞得肮脏不堪,他实在忍受不了,交了白卷出去了,这一来,他与这一年的科考失之交臂。这一年是午马年,程顺义心中郁闷,想自己还要再熬三年才能进入考场,而下一次不知道是否好运,是否能远离火号和臭号。

其他三个人虽然每一天也都经历冰火折磨,臭气熏陶,饥饿侵扰,毕竟这种考试对于他们来说太重要了,并且,他们距离恶劣环境远一点,相对能够忍受,所以,咬牙坚持了下来。第二场出号的炮声响起,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

考试期间,不能太紧张,也不能太不紧张,太放松了,容易疲沓,注意力集中不起来,太过紧张了,脑袋发紧,好的词句创意发挥不出来,被紧绷的大脑皮层按在下面了。最佳状态是微微紧张,大脑兴奋却不亢奋,这才是正确的方式。要想达到这样的状态,必须休息好,吃好睡好。在外面也只有一晚上,住在旅店里,程顺利拉着齐天佑,两个人出去吃顿好的,来到小饭馆,齐天佑抢着付账,被程顺利挡了回去。

赵正想拉着程顺义一起出去吃饭,可是,程顺义心灰意懒,赵正只能独自闲逛,正巧来到小饭馆,被顺利叫住,三个人一起吃饭,没敢喝酒,因为明早起早进入考场,怕误了考试。

连公子跟两个陌生人走过他们身边,在聊着,一会儿去秦淮河上听小曲,程顺利装作没看见连公子,赵正上去打了招呼,三个人继续吃饭,闲聊。大家都铆足劲,准备明天最后一场,好好发挥。

出来休整了之后,开始了第三场。

十五日晨,大家进入考号。试官在各考号前走过,传递考题,考生各自记下来之后,考官继续向前,他们三个开始考试。题目是:试以5道时务策即结合经学理论对当时的时事政务发表议论或者见解。

虽然辛苦,但是,三个人坚持着。到了晚上,蜷缩在号房里,齐天佑看着满天星光,月亮又大又圆,他在想,雍儿现在正在干嘛呢?自己从来没有跟她正面说过话,她会记得自己吗?如果她能注意到自己,能在这满月的夜晚,也在想念自己就好了。

这时候,天空有鸟儿飞过,去了又回,过了一个时辰,又来回飞了一次,定睛看看,好像是鸽子,嗯,天佑想,是鸽子找回家的路,误入贡院吧。

又是三日,习惯了坚持,忍耐,天佑不觉得辛苦,其他二位公子第一次经受了艰苦生活的考验,觉得平时的生活真是幸福。考场外收卷的炮声响起来,考生交卷出门。

大家商议着,出去吃顿好的,然后乘船回淮安。

一路上四个人同船回来,程顺义保持沉默,大家理解他的心情,并不表现得兴高采烈,原本充满诗情画意的旅途,却因为一个人的失意变得无聊。

第二天,正儿忍不住还是跟齐天佑聊了起来,他们聊家乡淮安。淮安繁华,美丽,河渠纵横,淮安因为水多而美丽,却也因为水多而充满隐患。

三个人围拢在一起讨论淮安的水患问题,程顺义起先对他们嗤之以鼻,听了他们的讨论之后,也不自觉地靠拢过来,加入他们的讨论。

三个踌躇满志,志在必得的青年,却不知道厄运正悄悄靠近他们,粉碎了他们的科考梦,让他们痛不欲生。

九月,漕船陆续回来了。码头上一派繁忙景象。一艘艘大船停泊在运河边,在夕阳的映照下,愈发显得沧桑,高大。夕照在运河水面上跳跃,映红了半个河面,清澈的碧玉般的运河水变成了金红色,像无数只小鱼儿在水面上跳跃,闪着鳞光。

码头上都是人,有迎接亲人的漕兵家属,有来淘买货物的人们。每年这时候,运河岸边就是货物集散地,人多货多。讨价还价的声音,亲人重逢相拥,惊喜说笑的声音,喜极而泣的声音,痛哭流涕的声音,可谓人声鼎沸。

每年正月底冰雪消融时,漕船收了粮食,成百上千只船首尾相连向北进发,直奔京城,途径几千里路程,经过春夏秋三个季节。秋天归航,回到淮安。因为漕兵收入很低,一路花费很多,朝廷决定给予漕兵特殊赦免,允许每只漕船携带一定重量的货物,在不耽搁交粮期限的前提下,漕兵自己沿途上岸贸易,免去沿途榷关税金。所以,漕兵所到之处,运河沿岸,会有很多货物交易集市,特别是漕船回转河下镇,河边上的码头自然成了集市,南北货物琳琅满目。每天都有很多大姑娘小媳妇,大小姐和丫鬟奔向河边集市去挑选商品,购买稀罕物件。

雍儿带了丫头青儿一同来挑选货物。码头上今天多了十条大船返程,船刚靠岸,有人把大包小包的货物朝岸上搬运,有妇人站在码头上,拉着登岸的漕兵又哭又笑。

10条船配备的漕兵应该有100个,可是,通常不会全部回来。有的时候,九个月前离开时,每只船上配足了十个人,船航行过程中,遇到暴风雨时,被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