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题诗诉冤(2 / 2)

大庆李延安 肥猫vp 1460 字 4个月前

然问起。

“晚辈从小习武,如今在宁安县镖局里做镖师。”李延安当然明白,这是对方有意给自己抛橄榄枝。

已经经历过一次九年义务教育的洗礼,他知道自己不是读书的这块料。

老者叹息一声,抬头凝望,“我辈钻研数十载,千百年来从未有如此惊世之作出现,迟暮之年能够看见这首词,实乃人生幸事。”

“只可惜,不知作词之人是谁…”

就站在你边上呢...李延安有些汗颜,对于真相,他选择保持沉默。

“找到了又如何,找不到又能如何。”李延安轻声问道。

闻言,老者有些动容,看了眼身边的黑袍少年郎,幽幽喟叹,“我只是不想明珠蒙尘,埋没了此人。”

“即便明珠被找到,却无好的玉椟,发现了也无用。”李延安眼神明亮,不惧对方的目光深邃,话中透着一丝讥讽。

老者愣了愣,或许是旁内无人,又或许是眼前的少年郎有着一丝与众不同。

“书院不涉朝政,关海战役,妖国介入之后,国子监以学术正统的身份入庙堂,逐鹿书院则是随军征战成了帝王家的剑锋。”

这是学术之争,治学理念不同,于国亦是如此,天元帝采用的是国子监的治国之道。

儒道进入高品阶便有着言出法随,将天地神异付诸于笔尖,可将各门各术法的神通收纳进书卷内,这也成为了战争中的一大杀器。

本应是攻研铭刻学术的能力,没想到却成了帝王的屠刀...

那小老弟,怕不是一辈子都做不了官了...李延安心里不禁为对方默哀三秒。

不过是国本争不过,又何至于此…

“为何?”李延安挤出两字。

老者没有回答,也没有继续在这个话题上有过多的滞留牵扯...

或许是…圣命难违,院首大人也无能为力吧…李延安心中猜测。

二人并肩站了良久,两人都没有再开口说话。

院首最后深深地看了眼题诗柱后,一声叹息声中,白袍身影便消失地无影无踪。

“哪有话说一半就走人的...?”李延安泄了一口气。

题诗柱的意义是留下今世经典,无论何时何地。

李延安看了眼柱子一端的案台,上面放着笔墨,桌子下方几圈是沿着题诗柱围成的蜡烛灯带。

蜡油绵延,灯火摇曳。

四下无人,此时的玲珑塔顶只有一道黑袍身影。

李延安握起笔,凝视着面前的题诗柱。

脑海里浮现起今早去酒楼路上的那对父女,明明大冬天冻得要死,老头子的货担里满满当当,收入微薄。

小丫头即使身上发紫,也是一声不吭,默默忍受...活得不如富家翁里的一条狗。

外城街上的冻死骨,南城街的流离失所,读书人的投笔从戎...

他想到了李自成在马车里举目无神,却仍是心系朝堂,想到了周立半生为国戍边,却连至亲都护不了。

这该死的战争,就不能多一些人权?

黎明众生的命运如同草芥,一家所欲却让千家万户为之买单,凭什么?!

十年寒窗苦读,最终却沦为帝王家征伐路上的垫脚石,又凭什么?!

倘若书院读书人的命运,最终只能成为屠刀的话...

李延安深吸一口气,重重吐息,提笔写道: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写完,李延安心情沉重,天空中一滴雨水落在毛笔的末端,顺着笔杆向下滑落,滑进了手心,也同样滑进了他的心里。

“凉...”

李延安放下笔,转身,默默地走下了顶层露台。

轰隆!

乌云滚滚,闷雷声响彻,烛台倾倒,题诗柱上再次青光冲霄,光柱直冲天空的云海,搅动着风云,不夜城上下皆可见异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