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千古无二项羽(1 / 1)

华夏人物传 七年的雪 518 字 4个月前

项羽(公元前232—公元前202),名籍,字羽,楚国人。秦末著名军事家,西楚霸王。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项羽年少时勇猛轻狂,心存大志。秦末腐败不堪,各地纷纷起义,项羽跟随叔父项梁发动吴中起义,反对秦朝。后来叔父项梁阵亡。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击败了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成了以少胜多的典型。

公元前207年,项羽攻进咸阳,杀死秦王子婴。秦朝灭亡以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路诸侯王。部分诸侯反对项羽,刘邦趁机平定三秦。由此刘邦和项羽展开了四年的楚汉之争。

彭城之战,项羽三万打败刘邦军队五十六万人,刘邦跟项羽议和。范增劝项羽在鸿门宴中杀掉刘邦,项羽妇人之仁,不忍心杀掉刘邦。这也导致了项羽最后的失败。项羽在垓下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自刎。

项羽是秦末时期杰出的军事家,领导过多次以少胜多的战役。世代文人、政客留下文学作品歌颂他宁死不屈、义重如山的精神品格,感动着无数的后人 。

项羽也写过一首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也和了一首

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项羽跟虞姬的爱情也被后世传成佳话。

项羽的失败跟他的性格分不开,他之所以不肯过江而是选择自刎,其实就是性格悲剧。自大孤傲,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缺乏忍辱负重的坚韧意志,这是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原因。

后世对项羽的评价有褒有贬。当然,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还有评价说王不过项,将不过李。

贬低项羽的大多数都是说他妇人之仁,还有说项羽烧毁了阿房宫。司马迁在《史记》中确实说项羽烧毁了宫殿,没有说是阿房宫还是秦宫。我觉得司马迁如此写有真实的情景,当然,也可能是他身为汉臣对项羽的批判。但是现代考古发现阿房宫并不是项羽烧毁。正确的答案至今仍然还在考察中。

项羽虽然自身魅力很大,但是他不善用人。曾经韩信和张良都曾到过项羽麾下,都得不到重用而转投刘邦。并且刘邦能战胜项羽,大部分归功于韩信。就连曾经跟项羽一起战斗的吕马童和英布都反对项羽而去辅佐刘邦。这充分说明了项羽不会任用人才,而导致人才尽失。

项羽战败的前奏是龙且的阵亡。龙且打败九江王英布,英布逃到汉。韩信平定临淄,项羽派龙且去攻打韩信,但是在潍水之战中,龙且中了韩信的水淹围城之计。龙且阵亡敲响了西楚灭亡的钟声,龙且阵亡,项羽大为伤感。

不论成败,历史记住了这个英雄,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论是他多次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是那首著名的绝命诗,都早已经被后世传颂。

他的死虽然显得慷慨壮烈,并为后人反复吟唱,一代霸王自刎乌江无不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