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转心瓶(1 / 2)

“举手之劳,有村先生客气了。”

齐鸣总算是明白,为什么今天的事情会谈的如此顺利,原来是这日本佬有求于人。他的目光转向那圆柱形盒子,也有点好奇。

好奇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能让这位这么爽利的完成交易。

“鉴定没问题,但是我俩都是末学后辈,本事学的不算精,所以我们的结论,可仅供参考的。”

林轩嬉皮笑脸的应下的同时,还不忘打个补丁,防止这日本佬在里头埋雷。

“那是自然。其实我已经找了不少人鉴定,原本想送去博古斋,让唐师傅给掌掌眼,但这东西入境麻烦不小。而唐师傅年岁也大,想请他出山,也是困难重重。齐先生,您已经得了唐师傅在瓷器上的真传,想来找你也是一样的。”

有村说着,打开了盒子。

“你说笑了,唐师傅几十年的本事,又岂是我几个月能学到的。”

齐鸣嘴上正谦虚着,但等东西一露面,他的声音就越说越小。他身边的林轩,更是放下了手上的锦盒,忍不住伸长脖子,凑近了些。

“这是转心瓶?”

齐鸣和林轩近乎异口同声的问道。这种瓷器,哪怕是今天的工艺,想仿造也是极其困难的,市场上几乎见不到。

因为,仿一件的代价实在太高,压根就是赔本赚吆喝。

硕大的博古斋,也就一件清末的转心瓶,不少博物馆甚至都没有。而面前这个,体量还不小。

“二位,好眼光。请~”

有村夸赞一句后,就做了个请的手势。

齐鸣和林轩也就不客气了,他们拿起了桌上的湿毛巾,擦干净手后,挪动身体,靠近了些。

“你先来,我不急。”

等到上手的时候,林轩主动让开,示意齐鸣先。

齐鸣也没刻意,伸手将瓶子抱近些,同时又问了句:“有村先生,这东西带款吗?”

“呵呵,自然是有的是:<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有村答道。

“嗯。”

齐鸣应了一声,手上动作更加小心。不管真假,乾隆年的转心瓶再怎么小心都不为过。因为这种器形,正是乾隆8年时,由当时的景德镇督陶官唐英发明的,是乾隆朝特有的器形。

乾隆之前的皇帝,不管他爷爷还是他爹,审美在线,讲究的是素净雅致,也就到了乾隆这奢靡富贵的性子,才能烧出这种东西。

所谓转心瓶,换个现代人好理解的说法,那就是套瓶,由内外两层组成。外瓶要用镂空雕饰,再在内部装上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

内瓶的瓶身上,装饰不同的绘画,可以是山水人物,可以是花鸟鱼虫。转动内瓶,观赏者,可以通过外瓶的镂孔,看到不同的画面,就好像走马灯。

现在看,这种机关很普通,但这就好像,欧洲某些奇葩画家在布上割两刀,就卖天价一样。

奇葩画家的那两刀,将画作从平面进化到立体,而转心瓶则是打破了上千年来瓷器的静态美,升格到了动态。

而且现在看,可能就是个轴承的事儿,在当时想要实现这种套瓶可是很难的。

首先外瓶的大面积镂雕,就会增加不确定性。瓷器烧好前就是一堆泥,玩过泥巴的都知道,做的东西越大越容易塌,更别说在外部大面积镂雕。

其次,要想内瓶能够转动,需要在外瓶底部制作一个鸡心状的钮,再把内瓶的底心做成鸡心状的槽,这钮和槽要绝对吻合,才能顺畅转动。

想要做好一个转心瓶,器形不是关键,更关键也是难度最大的是瓷器干燥烧造时的收缩率,一旦钮和槽不吻合,那前面的消耗和辛苦也就全部白费,所以每一个转心瓶都是百里挑一,成品率极低。

据史料记载,乾隆在位的几十年里,也就乾隆八年、十一年、十二年、十八年及二十二年这几年有过转心瓶的烧造记录。

目前,全世界也就300件转心瓶。

这么复杂的工艺,这么稀有的数量造就了转心瓶无比昂贵的市场价格。

当时唐师傅教齐鸣的时候,就曾感慨过<瓷器贵,最贵莫过转心瓶。>

这话还真不是老人家信口胡说,目前全世界有记录的最贵一件瓷器,就是一件乾隆粉彩镂空转心瓶,2010年的时候,那瓶子就被拍出5.5亿华夏币的天价。

齐鸣手上这件,高60多厘米,口径10厘米左右,足径20多厘米,在转心瓶里也算是大件。

这瓶的外瓶瓶口瓶底都是黄釉,瓶身中段则是青釉,并且大面积雕鱼藻纹饰。瓶身前后各有一个开窗。

内瓶则是雕刻了青鱼,红鲤,白鲢,鲫鱼等七八种鱼类,转动内瓶,透过开窗,就能观赏不同游鱼,不同图样,确实说得上一句巧夺天工。

鉴定完瓶身,齐鸣让林轩搭了把手,露出了瓶底,底部也果然和有村说的一样,是双框六字篆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