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薛定谔的彩礼(1 / 2)

余加加没有再和杨闻涛继续扯情绪的问题,而是直接让那些自己觉得有些难堪的记忆淡去,她和杨闻涛讨论的是:再次确认一下,如果双方家庭再没什么其他问题,他们是否可以开始准备结婚了。

这效果让杨闻涛挺满意,但是这态度又着实公事公办了一些,让他情感上觉得别扭。不过,人家女孩子都大大方方地谈了,自己也就不扭捏了。

其实也没有什么了,没有爱情当物料拉扯消耗,那婚姻这个项目已经启动了,第一阶段见家长的小目标也已经实现,完全可以迈向第二阶段:结婚。

他们俩这个婚姻怎么结呢?先做市场调研,看当前婚恋市场主流是什么模式,新兴事物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可以借鉴,或者直接抄袭,取长补短。

所以就有了杨闻涛像大妈一样端着水杯在各个办公室串门,装作无意中听取各种结婚的八卦,哦不,案例。

就连平时不爱和同事朋友聊婚姻感情的余加加,在其他人大聊特聊的时候,也竖起一只耳朵,听听有什么关于结婚的新鲜事。

体制内的婚姻走传统路线比较多,一方面是职业带来的人脉与圈层的稳定性,结婚收礼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来源。既是如此,那么程序、排场以及仪式感就非常讲究,所以传统的婚姻流程是主流。另一方面,体制内人员的婚礼还是一种身份的彰显和炫耀,对于草根出身的人来说,这是人生成就的体现,端上国家铁饭碗,娶了白富美或嫁了高富帅,这是一定要对外展示的;对于出身显贵的人来说,这是两个家庭乃至两个利益集团的联合、结合,为的是所持资源的优势互补、互利互惠,更必须要昭告天下,达成一定的影响力。那些复杂的婚礼和喜宴流程则便于容纳更多的人情往来、利益运作。

余加加听杨闻涛这么一分析,头都大了,她最怕的就是这些。

当然杨闻涛也没有刻意要吓她,还是说了一些其他案例的。体制内也有走极简和个性化路线的。比如一方是体制内,一方不是体制内,或者异地婚姻,无法团聚的年轻夫妻,出于环境限制和原生家庭的风俗问题,就简单地处理了。

但是像网络上新兴的那些AA制婚姻,没有婚礼,没有喜宴,只领个证,亲家也不相见,过年过节各回各家,有了孩子也分得很清,这在体制内是不可能的。

杨闻涛没有明说,其实是在暗示,即使他们不想搞得复杂化,但是出于对杨闻涛职业的考虑,该有的一些东西还得有,毕竟他还是要混圈子的。

余加加明白这一点,她也并没有上来就全盘否定一切,而是考虑如何和杨闻涛讨论,把繁琐减少到极简。

余加加收集的信息就丰富得多了。清新流的,有只领证但不办婚礼不请客收礼的,有旅行结婚回来请亲朋好友一聚顺便收礼的,还有办婚礼喜宴请客收钱但就是不领证的,这些都是常规操作。还有非常规的拿大刀砍伦理道德流的,比如结婚啥流程都有就是没有限制性别的,比如大张旗鼓和情人结婚连原配都到场的,比如姐夫姐姐离了和小姨子结婚的,哥哥没了嫂子嫁给小叔子的,还有继女嫁给继父,继子娶了后妈,带着前婆婆改嫁,续弦也没有抛开亡妻父母,还有什么爷孙恋奶孙恋这些人间奇事也都有相应的婚礼模式。

听到最后,给杨闻涛听兴奋了,觉得没听够。余加加感觉自己说到最后,不像是在谈婚礼了,更像是在聊八卦,她还纳闷为啥觉得这么爽呢,以前她真不爱聊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他们前前后后讨论了一周时间,大体定下以下一致性意见。

总的要求,大框架上还是以主流的婚姻为主,尽量减少部分繁琐的环节。

1.定亲。这个环节就可以免了,就找个时间两人的直系亲属坐在一起吃个饭,把婚礼的事敲定了就行,争取就一次达成目标,解决大部分问题。

2.婚纱照。不拍了,杨闻涛请记者出身的爸爸从电视台找专业的摄像师拍几张二人的合影,留作纪念,以备喜宴的时候用。

3.婚礼。与喜宴结合在一起,不要专业主持人,不要那些杂耍般让人尴尬的环节,找个熟悉的朋友,介绍一下双方和主要的宾客,说些场面话,然后就开吃,巡回敬酒。

4.收礼。主要邀请朋友、工作同事等关系或距离比较近的,特别是前期掏过红包的,能叫来就叫来,钱不能白给出去了。

总而言之就是主打一个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这个婚结了,好快点进行下一步。

讨论完了,两个人觉得还比较满意,然后分头去跟各自的家长汇报。

余加加这边还好,父母已经基本上脱离了农村的氛围,自己又是个女孩子,和家里亲戚通知一下,他们爱来不来。

但是杨闻涛这里,刚刚说完,就被父母泼了一盆冷水。

谢雨问:“你们没有讨论给多少彩礼?”

杨闻涛一脸懵:“啊?”

余加加说完了,余三一直忍着没打断,他也有一个问题如梗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