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儿时记忆碎片(1 / 2)

1997年,刚好是中国香港的回归年,也是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年,但同时也是《计划生育》政策实行的第15个年头(计划生育政策是1982年开始执行的)。

根据当时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统计,1997年中国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627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83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92元。

可见当时农村的生活条件仍然艰辛。

{此处普法小知识:计划生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即按人口政策有计划的生育。1982年9月被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2月写入宪法。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自制订以来,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是也带来了人口老龄化问题。到21世纪初,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又做出了一些调整。由于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到达适婚年龄,在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程度的放松。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2021年8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人口计生法规定,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

为什么要提到《计划生育》,因为该政策与当时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当时城市只可生育一个子女,而农村有的地区可以生二胎,但都不能超生,超生会被罚款,因地方政策不同,罚款的标准也不一样。

而1990年出生于重庆农村的吕梦实,家里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计划生育》政策下的他,可以说作为超生的他,也多多少少的体验到了该政策对他和姐姐的特别关注。

小时候的吕梦实,因他和姐姐是家里超生人口,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下,加上两个哥哥,家里人口众多,父母不得不把他和哥哥姐姐放在奶奶家抚养。

而父亲去了外地湖南打工挣钱养家,母亲在外婆家里干农活,赡养年过60岁的外公外婆。

吕梦实的父母亲是异族通婚,父亲是土家族,母亲是汉族,而且父母双方家乡隔了一座县城,来回要爬坡3个小时左右。

1997年,在奶奶家的吕梦实7岁了。哥哥姐姐已经上小学了,吕梦实也到了上学前班的年纪。由于家里没有多少钱交学费,哥哥姐姐的学费欠着,父亲把他的学费90多元交了。

就这样,吕梦实开开心心的去了当地的村小三桥小学上学前班。

由于没有教室里没有多余的凳子,奶奶从家里搬了一张缝纫机用的凳子去了学校。

上学前班的第三天上午,吕梦实正在教室里畅读“a o e ......”,心里很是开心和愉悦,所以朗读记起来也很大声。

突然教室里来了两位可以说是不速之客,有两位男老师找到吕梦实说:“吕梦实,由于你哥哥姐姐的学费没有交齐,所以你的书本暂时要没收了,你回家记得叫你爸爸把学费凑齐”。

吕梦实:“哇啊哇......”无辜的大哭了起来,旁边的班主任好像也看起来司空见惯的样子。

哭完的吕梦实无奈的回到了家里,他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奶奶,奶奶很生气,但也没有办法,只好去学校把缝纫机的凳子又搬了回来。

远在湖南长沙的爸爸知道这件事情后,毅然回到了家里,打算把吕梦实带去湖南上学。

但是出门不到1公里的路,爸爸想到要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吕梦实,不是很方便,所以父亲打算把吕梦实带去远在外婆家的母亲身边。

母亲有一个远房亲戚,也就是吕梦实的表哥在龙沙村,而且表哥是万年单身狗,可以把吕梦实寄养在他表哥家。

就这样,从此8岁的吕梦实就和表哥一起生活了。

表哥家有一所村小叫龙沙小学,小学一年级的黄老师人很善良,知道吕梦实的家庭情况后,同意吕梦实在他所在的班级上小学一年级,学费也是欠着的。

(后来班主任黄老师和他的妻子不幸车祸去世,难道真的是好人命不久吗?世事难料......)

由于没有多余的书本,班主任黄老师还给吕梦实找了以前的旧课本给吕梦实凑合着用。

就这样,吕梦实上了3天的学前班,然后直接跳读一年级了。

8岁的吕梦实也很听话,学习也很认真,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五年级都名列班级前茅,老师也很喜欢他。

上小学的时间里,也发生了很多让吕梦实怀念的陈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