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4 章(1 / 2)

大漠孤烟直 卿之只 1567 字 11个月前

之前人在身旁时,尚不懂珍惜,如今阴阳两相隔,才知道当初傻傻那些认为是永恒的人或事竟是会消失在一瞬之间,到反应过来后只化作一道烟,不知飘向何处,连带最美好的记忆也变得模糊不清。

李欢隆从来不是一个感性的人,也并非对于生死抱有冷漠态度之人,相反,因为经历过无数的人情冷暖,甚至是手沾了几十万亡灵的鲜血后,也始终怀有一颗至纯至真的心,或许在其他人看来,他冷血暴力,肆意将人们幸福置于穷途,对性命漠视,大兴杀戒,凡是挑战大瑞地位的,无论是发难的掠夺者还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都未能从他利刀下苟活。

被争先辱骂的对象,古往今来,他属第一,就从西郊国而言,怕是未进入边境,西陵的狗就开始叫骂了。

可即使是这样,也有被奉为神明的时候,虽然他不喜欢这个称呼,但也采取开放的态度。

几十年来,大瑞在硝烟四起的蚕食斗争中,之所以能立于不败之地,凭借的就是李欢隆所向披靡的风气,只要能为大瑞赢得万盛,别说是杀多少人,就算是灭国也是一根手指的事情。

所以大瑞这片土地上,却无人敢说出什么昏君暴君这样的话,并非因为惧怕真的像传言那样,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恶魔,而是相信他们所朝拜之人,必定也是保护他们的人。

虽然这个刚开始创立的王朝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但这也是恰好百姓实现当家做主最大的机会,高高在上的君王不能胡作非为,因为有无数双眼睛盯着,随时在背后给上致命一击。

在根基未定时百姓是支撑起来的基石,生于慌乱的李欢隆最清楚不过。

是否守住王朝的繁荣,他没经历过,这需要在不断垒起的王朝和那些昙花一现的失败者身上习得,大瑞未来不是他李欢隆一个人的,万民的力量才是最终决定因素。

但如今看起来,他做到了。

一个地狱上的恶魔,一个天上的佛祖,看起来矛盾的两个身份,竟是很好地存活在他的身上。

言过相轻,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道德,也没有绝对的好人,所能认为的,不过是一方所赞成,一方所否定发罢了,但保护大瑞子民的福祉,本就是他李欢隆生来的意志,即使被后世狭隘的一方赢得了书写历史的权力,也不会因此助长别的危害势力生起,而形成万物和谐共处的念头,那只是胆小孱弱者自我欺瞒的借口。

而圣一代的明君,从来不是所谓的菩萨,口里满腹经纶,仁义道德的惺惺作态,那是伸手讨饭的落寞者。物竞天择的必然道理,至少在乱世以来,手里的权威才是硬实力,同样存活下来的,只有那些幸运之人和聪明选择主君之人。

无疑李欢隆是可以制造这种庇护的帝王。

但是很可笑的是,那些溢美之词也只是停留在民间一阁,而末后稀碎的名声也成为了针锋相对的理由,好在权威的压迫下,还可以保留大部分盛名。

从徐卿之身亡开始,朝中的舆论逐渐发生了变化,但一个隐世多年的老头尚未能激起多少人的愤慨,泛起一阵浪花后很快就平息了下来,绝对的圣权者是不会允许别人挑战威名,即便是自己心爱的臣子也没有这个额外。

李欢隆那时起便下了旨,凡是再对徐卿的生死持有不满怀疑态度的,都将处于罪臣处置,轻者削减俸禄,贬官流放边境,重则便是与徐卿之一样的下场。

人人畏惧的律法变成了稳定大瑞中央的最有力武器,相比普罗大众而言,那些坐得上高位和拿得起钱财的人品尝了最甜口的羹,也需得负担着这该有的压力。

平静的镜面之下,暗潮涌动,蛮力制止的口诛笔伐,不会一帆风顺。

如今宰相的死便成为了导火线,从小部分大臣的不满逐渐扩大到半个决策班子的不满,之前那些受过宰相恩惠的也在这一刻拿起了笔杆子,以笔墨控诉这个朝廷和主人。

即便杀死宰相在很多人看来实属妄言,可若是加上了汗北王,那皇上要剔除这枚钉子,便顺理成章了,被教育了一辈子的文人傲骨终于在这里显露,众人成欢,罪不罚多的约定俗成条律是不会责难那些一心一意为王朝好的人,于是他们便开始大胆挥斥。

可他们忘记的是,主子曾经也是会灭族的人,即使是自己的亲生骨肉也未放过,而小小的群臣,杀几个便是以儆效尤了。

于是那些呼声最大的人便也成了高高挂在城墙上的一株枯骨,原本以为就此争个清明的称号,没想到竟是落得个遗臭万年,就算死的那一刻恐怕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李欢行事不喜欢拖泥带水,要是等人反应过来,制造恐惧的效果就减半了。

在宰相死后的几十天内,他拖着疲惫的身躯面向所有人,即便是意志不能自我,时常受魔障影响,但也丝毫不影响处置朝廷污气,声势浩大地处决了几十位朝廷众臣,那天之后,原本昏暗的京城内,更加阴雨连绵。

大瑞的决策班子不算臃肿,但尸位素餐的人还是不少,在皇后公主一党清除后,有序